下载APP
杨廷宝:一个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1-12-10 10:44:24

版权声明:

原载于《建筑学报》2021年10期

DOI: 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110015

感谢作者(童明)授权转载

杨廷宝在桂林参加会议并考察,1960 年代,杨廷宝亲属提供

童明

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

Yang Tingbao: An Architect and His Century

‍‍‍‍‍‍‍杨廷宝生平年谱与作品年表1901-1982

西学立基

中学致用

建筑创作

建筑教育

专业影响

国际交流

建筑成就

作品拾粹

童明提供

童明提供

杨廷宝先生是 20 世纪中国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他的建筑创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以及相应的社会历史阶段,设计作品逾百件,是刻录在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印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自立基初创到成熟发展的总体面貌。

杨廷宝先生接受过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教育,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形成了广博渊深的学术造诣和坚实醇厚的创作素养。由此凝练而成的,是他作为一位建筑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职业生涯中,杨廷宝先生在天津、沈阳、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从事了大量设计实践工作,完成了众多名载史册的建筑作品。他的早期创作,如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东北大学与清华大学校园建筑等,显示出扎实而稳重的古典建筑功底;与此同时,他认真研习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从不因循守旧,致力探索与创新。1930 年代,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的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金陵大学图书馆等,不仅功能布局合理、建筑体型和谐、比例尺度优美,而且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民族风格;抗战时期,他深入西南,在后方从事大量工业设施、民用建筑的设计工作;1940 年代中后期,他洞悉世界建筑发展潮流,通过延晖馆、空军新生社、招商局办公楼等建筑,形成了引领时代的设计风潮;1950 年代,他秉持“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将建筑的地形环境、功能布局、施工技术、经济因素与空间艺术进行高度融合,主持、指导了一大批具有时代影响的设计项目,如北京和平宾馆、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南京民航候机楼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建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站、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图书馆新馆、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工程,他都参与了方案指导并提出建议。

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集体讨论 ( 坐者左起:袁镜身、沈勃、陈植、张锦秋、顾明、华德润、黄国民、方伯义、齐明亮、徐萌培、黄远强 ;立者左起 :杨芸、朱燕吉、王炜钰、杨廷宝、关滨蓉、章又新 ),1977 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藏

杨廷宝先生通过设计作品,以其毕生精力对于建筑创作思想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凝练。他坚持设计要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结合自然;他注重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他强调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针对事物进行敏锐观察,由此形成了稳健、严谨、精致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他广博的知识与厚积的涵养。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革。杨廷宝先生是一位富有洞见的建筑师,他的建筑创作总是随着社会、科学、艺术的总体趋势而不断发展。在职业生涯中,他不断从自身文化根基中提炼思想,同时也批判性地从世界建筑发展潮流中汲取养分,并与当下的现实因素、客观条件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进取创新的建筑创作之路。其作品不仅成为 20 世纪中国经典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后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他曾说:“在这转换的时代,两种建筑形式的‘搭接’正是我从事建筑设计进程中经历的过程。”从传统至现代,建筑师的本职是要在时代变革中去调整、适应和创新。杨廷宝先生在其建筑创作中始终具备国际性的素养和眼光。

杨廷宝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建筑的教育事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他不仅在教育领域中成为一代宗师,培养了许多重要的优秀建筑师与杰出建筑学者,为中国建筑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通过在国际建筑师协会与中国建筑学会的重要任职,不懈努力、协力推进与国际同道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大扩展和加强了建筑学在国民社会经济中的担当和地位。

杨廷宝与青年教师讨论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左起:杨德安、徐敦源、杨廷宝、陈宗钦 ),1970 年代,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摄影室提供

适逢杨廷宝先生诞辰 120 周年,东南大学从 2021 年 11 月 20 日开始,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举办展览“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通过大量建筑作品和历史资料,向学界、业界和社会展示杨廷宝先生的毕生成就,呈现杨廷宝先生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览同时也聚焦于杨廷宝先生的建筑设计与思想研究,透过他在设计创作、遗产保护、学术交流等诸多领域中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特色的积极探索,回溯 20 世纪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之路,以期对当代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西学立基

Foundation from the Western Discipline

1924 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会会员合影,杨廷宝担任秘书 ( 一排左四 :保罗 · 克瑞 ;三排右三 :杨廷宝 ;三排左三 :路易 · 康 )来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纪念册》(The Record, 1924)

杨廷宝先生 1915 年入北平清华学校,1921 年赴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建筑。

20 世纪初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受法国巴黎美院教育思想的影响,宾大建筑教育非常强调建筑构造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并且注重建筑设计原理方面的指导与建筑师必备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对于形式、色彩和比例关系具有准确的美学判断。杨廷宝先生就学时,成绩优异,多次荣获全美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大奖,毕业时被学院院长称为“才华最出众的学生之一”。

“中国学生赢得宾大荣耀 杨廷宝仅用不到 3 年时间完成建筑学业冬季毕业典礼“

剪报,杨廷宝亲属提供,童明翻译

毕业后,杨廷宝在其导师保罗·克瑞(Paul Cret)的事务所实习工作一年半,加上之前在宾大建筑教育中所接受的良好熏陶,他积累了丰富的职业阅历,展露出过人的设计才华,为他回国后在建筑创作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事业成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中学致用

Experienc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杨廷宝 ( 中 ) 与林是镇 ( 左 )、刘敦桢 ( 右 ) 在北平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勘察,杨廷宝亲属提供

1935-1936 年期间,受北平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所委托,杨廷宝先生主持了北京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他会同作为技术顾问的中国营造学社,先期进行测绘勘察,编制工程查勘情形图说,拟具修缮计划书及预算册,经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复加详细审核,确定修缮工程做法说明书,选择营造厂商付诸实施。

在第一期工程中,杨廷宝先生负责修缮了十处古建筑 :天坛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中南海紫光阁、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碧云寺罗汉堂。在此期间,杨廷宝先生以留美学习所奠定的深厚专业基础、扎实的设计基本功,在古建修缮中虚心向民间匠师求教,精益求精。他对中国古典建筑做法深为熟谙,对于古建特征烂熟于心,对于传统民间技艺也十分关注,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这为杨廷宝先生在其一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筑创作

Caree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1933 年设计,东南大学档案馆藏

1927 年,杨廷宝先生经欧洲回国,旋即受邀加入基泰工程司,开始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基泰工程司业务范围开始在北方以天津为中心,1930 年代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业务遍及全国许多城市,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杨廷宝先生与其同辈建筑师们冲破外国建筑师垄断的设计市场,在许多重要项目中脱颖而出。他在此期间完成将近 90个工程项目的设计,且半数以上的作品现今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成为珍贵的建筑遗产。

杨廷宝先生在基泰工程司的工作直至 1948 年,除了在北京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设计部短暂担任顾问外,长期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和建筑研究所任教,但始终未曾间断在建筑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杨廷宝先生一生主持、参与、指导建筑创作共约 120 项,成就卓著,驰誉当世,这些作品构成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历程的重要内容。

国际交流

Exchanges with the World

1957 年 9 月,杨廷宝团长率中国建筑师代表团赴巴黎出席国际建协第五次代表会议,并当选国际建协副主席 ( 前排左起:殷海云、吴景祥、汪季琦、杨廷宝 )来源 :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学报》杂志社 . 中国建筑学会 60 年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9.

杨廷宝先生是卓越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这与他密切关注国际建筑发展潮流、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

1926 年 秋, 杨 廷 宝 先 生 结 束 在 美学业,回国前赴英、法、比、德、意、瑞士等国,悉心考察西方建筑,为其扎实的古典建筑功底进一步增添了内涵。1944 年 , 杨廷宝先生出访美欧,在为时20 个月的考察过程中,足迹遍及美国东西海岸大多数发达城镇以及加拿大、英国等国,较为全面地了解美国工业发展的经验,并且访问了诸如阿尔伯特·康(Albert Kahn Inc.) 等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公司,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伦敦 AA建筑联盟等建筑与艺术类高校,拜会了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沙里宁(Eliel Saarinen)、密斯(Mies van der Rohe)、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路易·康 (Louis Kahn)、佩夫斯纳 (Nikolaus Pevsner) 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和理论家,这对于他回国后的建筑创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 年后,随着 1955 年中国建筑学会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性组织的学术团体,杨廷宝先生担负起更多的专业与社会责任。1957-1965 年间,他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并多次率团访问美国、苏联、英国、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巴西、古巴、朝鲜等国,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专题论坛、国际建协执委会议。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杨廷宝先生多次接待国外或境外建筑师团队或个人来华进行访问、参观活动。他不仅在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中促进了我国与外国建筑文化的交流,也为祖国赢得荣誉。

建筑教育

Efforts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杨廷宝 ( 右二 ) 与刘光华 ( 右一 ) 在南京体育学院游泳池现场为学生讲解游泳池设计来源 :刘先觉 . 杨廷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照片页 11.

杨廷宝先生长期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是我国成就斐然的建筑教育家。

1940 年,杨廷宝先生受邀任教西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尽管时值抗日烽火,艰难办学,杨廷宝先生与同仁们共克时艰,培养了众多日后成为建筑事业和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所塑造的“中大体系”教育思想和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传家宝。

他注重教学计划的切实可行性,强调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他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身教言传,倡导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道路;他带领师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实践,亲力亲为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建筑教育特有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以此滋润学生的专业素质、美学修养和高雅情操。

1949 年后,杨廷宝先生历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建筑研究所所长。四十余年来,他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参加教学工作,培养出的人才许多成为驰誉全国的建筑师、学者、教授,为现代中国建筑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业影响

Impacts in the Profession

1959 年 5 月,在上海参加“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期间留影 ( 前排左起:刘敦桢、梁思成、杨廷宝、刘秀峰 ;后排左起 :杨春茂、王唐文、余森文、戴念慈 ),中国建筑学会汪之力摄影

杨廷宝先生始终积极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他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江苏省副省长,在繁忙的建筑设计创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之余,终年不辞辛劳,积极推行专业理想。更加令人敬佩的是,晚年的他不顾年迈,四处奔波,视察、指导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景区建设、环境保护与文物修缮,敬业至终。

杨廷宝先生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以及第五届理事长,1955 年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他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建言献策,为推动建筑学术活动的活跃繁荣竭尽心责,为增进各国建筑师的交流和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筑成就

Achievements in Architecture

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创作生涯经历了基泰工程司、北京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设计部、南京工学院等几个阶段,并且随着人生历程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多元而丰富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既有差异、又有交融的思想内涵。

总体而言,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创作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古典风格:主要源自 1920 年代他于宾大所接受的布扎传统教育,着重体现于早期在沈阳、天津、北平等地所做的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单体 / 群体设计、基泰大楼、沈阳少帅府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在建筑风格方面体现出罗马、哥特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色彩,而且在设计手法方面也非常纯熟。

沈阳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第一个工程项目,1927 年设计来源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 .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 [ 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1.

装饰艺术风格:受 1920 年代美国东部城市装饰艺术 (Art Deco)风格影响,在现代结构的基础上融合轻质装饰手法,例如北平交通银行、中央体育场田径赛场、南京中央医院、重庆美丰银行、上海大新公司、南京中央通讯社总社办公大楼等。这些项目一方面按照西方古典建筑美学法则进行简化、提炼,以适应现代建筑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也结合中国建筑的文化元素,不墨守成规而注重创新。

民族性:受 1920 年代的文化复兴运动影响,并基于 1930 年代在北平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为适应当时中国建筑固有风格的思潮而创作设计的建筑作品,例如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设计方案、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办公楼、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等。

地域性:基于 1930 年代在南京项目的工作经验,将关于自然地形因素的考虑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注重建筑单体及其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更加强烈的建筑艺术魅力。例如在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的设计中,杨廷宝先生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他的典型案例还有南京中央体育场总体规划、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本部、谭延闿墓、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等。

南京中央体育场田径场,透视渲染图,1931 年设计,杨廷宝亲属提供

实用性: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以及战后重建初期的南京,限于严苛的经济条件,杨廷宝先生在建筑设计中因陋就简,采用极为经济实用的方式设计建筑。如重庆嘉陵新村圆庐、重庆青年会电影院、南京公教新村、南京楼子巷职工宿舍、成贤小筑等。这些项目有些甚至是采用竹笆抹灰的简易建筑,以较低标准的材料求得较高的建筑效果。

现代性:1940 年代中期在随资源委员会出访美欧期间,杨廷宝先生在为期 20 个月的旅程中参观了大量的现代建筑,并拜访了众多的当代建筑大师,激发了他回国后在设计创作中尝试新探索。这其中包括南京延晖馆、空军新生社、南京下关火车站扩建工程、北京和平宾馆等。在这些建筑项目中,他的创作理念与技巧方法都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现实性:1950 年代,国家推行“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这与杨廷宝先生的建筑设计思想高度吻合,他的建筑设计才华得到进一步发挥。这着重体现于 1950-1960 年代他在南京工学院主导设计的一系列校园建筑,例如在动力楼设计中,他十分得体地运用不同高低的建筑空间,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复杂基地条件。在各项工程中,他重视与建筑结构、施工、建筑设备等工种相互密切配合,力求达到经济与合理。

自然关怀:杨廷宝先生毕生热爱大自然,无论在何时何地的项目中,他都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即便在晚年已经不能事必躬亲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下,他依然对于自然环境和风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武夷山风景区的建设中,他提出“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向乡土建筑学习,推陈出新。

杨廷宝先生所从事的建筑实践,映射了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城市建筑发展的历程,他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做出了毕生努力,并对于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持久性的影响。

作品拾粹

Selected Works

南京工学院沙塘园食堂

建于 1958 年的学生食堂鸟瞰来源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 .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06.

杨廷宝先生一生所创作设计的建筑项目,在功能需求方面种类繁多,在环境条件方面复杂多变,在建造技术方面千差万别,其中既包含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也包含体现社会民生的普通建筑。

谈及杨廷宝先生的建筑作品,人们印象深刻的多集中于体现中国建筑固有风格的“官式”建筑,然而他在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与策略方法却更加值得关注。

为此,“杨廷宝 :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专门选择了若干“非典型性”的建筑作品,其中包含有体现城市居住与集体社会生活理念的南京公教新村,对于场地关系进行娴熟处理的重庆嘉陵新村圆庐,在功能组织与结构布局方面极具现代特征的北京和平宾馆、南京延晖馆、空军新生社、招商局办公楼、沙塘园食堂等。这些作品不仅显示出杨廷宝先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形环境中娴熟从事建筑创作的高超技能,而且也体现了他创新的设计理念、敏锐的应变思维,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呈现出他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现代建筑师的胸怀。

南京公教新村

甲型住宅入口来源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 .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37.

杨廷宝先生曾说:“我对建筑的看法,完全是根据我求学时期所形成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又进一步感觉到,搞建筑设计工作,需有广泛一些的常识 ;认为建筑设计是多方面问题的大综合、大协调。建筑师应能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种矛盾,不但在设计过程中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他的工作等于是抓总。”

在这里所谓的“抓总”虽然是工作中的习惯用语,但也鲜活体现了他对于建筑设计本质的理解:“抓”是一种瞬时性的操作,“总”则是这一瞬时操作的目标,其本质意图应当是一种协调与综合,将在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多元性进行叠合。这样一种思想姿态,使得他在建筑创作思想与方法上总是能够不断创新,设计出品质高逸的作品。

南京延晖馆

延晖馆内院西南角外景来源 :韩冬青,张彤 . 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选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1,134.

杨廷宝先生认为:“建筑是有双重性的,它是融化应用科学与应用美术而成为一种应用的学问。”建筑的局部如何可以被整合到一起?这可能是一个技术问题;建筑如何可以整合成为一个完整而均衡的系统?这是一个艺术问题。这两方面的凝聚需要一种当下性的意识觉知,以及对于在场性的领略和操作。

杨廷宝先生从不拘于某种形式化的固定法则,而是超越表面性的式样风格影响,时刻应对具体的场景,本着现实主义的精神投入到建筑创作中,从而使建筑实践变得活跃和生动,所形成的建筑作品也就更加纯正而经典。

作者:童明

编辑:Monica (ArchiDogs)

童明教授

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

共同策展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著 《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译著《拼贴城市》,

主编《关于童寯》、《园林与建筑》。

“联结中西的空间愿景”是由宾大环球资助、宾大沃顿中心支持、宾夕法尼亚大学魏茨曼设计学院主办的跨学科的中国研究与交流计划,由宾大设计学院林中杰教授创立和主持。该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与建成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推动西方和中国学术界在建筑、城市与全球环境等议题上的国际对话。通过研究成果发布、展览、访谈、研讨会等线上线下的活动与宣传,凭借在线传播联结中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学术圈在后疫情时代的交流与合作。

Spatial Visions Connecting China and the West is a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itiative sponsored by Penn Global, supported by Penn-Wharton China Center, and hosted by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reated and led by Professor Zhongjie Lin of the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 it aims to advance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in architecture, city,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s in these fields centered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is online platform serves to connect part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disseminates research, publications, lectures, scholarly discussions, and information of exhibitions and symposia, facilitating various form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阅读:1124
2021-12-10 10:44:24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