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3-05-31 10:22:54

观念|2023

>我的时代观念参与‍‍‍‍‍‍‍‍‍‍‍‍‍‍‍‍‍‍‍

建筑档案

2023年度建筑档案讲述人

蔡捷

J STUDIO捷仕建筑创始人/首席建筑师

中国首批一级注册建筑师

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建筑师

EXPERIENCE

CONCEPT

COMMUNITIES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人是活在聚落下的,也自然要围绕聚落展开思考。当建筑不再是建筑,我们也不能再做“套子里的人”,开放也不是脱光了衣服,而是保持思想的自由和兼容。 设计应当摆脱建筑大生产的奴役,去给人找更多的乐趣,给生活制造关联。我们所追寻的目的地,实际也是一个他者群体所生活的最普通的聚落,当我们在旅行,其实是在体验他人最本真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人行为的边界差异组合,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万花筒般的奇幻乐趣。

建筑的价值始源于设计师对人与人,与自然边界的重新解读,挥发在对人和城市的塑造,作为一门理性的艺术,逻辑的叠加是它最宽厚的基底, 建筑师要在时代的围城之下,回到历史传统中,感应众生群像最真实的文化、习惯和需求。

第一章

我的时代建筑观

体验、交互、行走

做每一个人触手可及的建筑

场所的制造值得更多社会价值,“好玩”是让老百姓也能读懂建筑的钥匙。技术、美学固然重要,但体验和交互才是让建筑触手可及的关键。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你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市场整体的变化,以及你在其中的状态?

蔡捷(以下简称“蔡”):对于当下的建筑师而言,大家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与常规的设计公司不太一样,捷仕做的项目通常比较另类,或者说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虽然作品背后肯定也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美学的法则,但 我们始终希望能够做让没学过建筑学的老百姓读懂的作品,让建筑更有趣,让人们能够沉浸其中。 我认为这是作为设计师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非常难能可贵的 。

邵:相对于大多数工业设计产品轻巧的状态而言,建筑是一种巨构,它带有一种相对时间里的恒久属性。我们如何让它产生趣味感,让它不用那么严肃?

蔡:挺难的。建筑设计的有趣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它不仅难在美学设计,还难在技术层面。建筑庞大的体量,其中要放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所以关于空间的乐趣,造型、立面、表皮和材料只是低维度的标准要求,更高维度的是人和建筑交互时“不经意”产生的体验与情感共鸣。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大理理想邦

只有去做,才能被看见

这是创作者存在的证据链

中规中矩,似是而非,在野心与耐心中寻求一种平衡,从传统中走来的非常规创作,这是创作者存在的证据链。

邵:对你而言,上海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蔡:海纳百川,既守规矩,又能接收创意,上海是能接受更自由空气的城市。 中国有些城市是不守规矩的,你会感到很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未必真实,实际上 有约束的自由才叫自由。上海的魅力就体现于规矩之下,灵魂的自由。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在法国

邵: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会孕育不同的人和建筑,做建筑时,设计师也常常会被本土文化过度捆绑。

蔡:本土文化离不开地方传统,因此要回归到如何理解传统,中国人讲“中规中矩”,这很重要,学会平衡商业、本土文化和生活的关系也很重要。

邵:你和你的项目,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常规的状态,既不是一定要传统,也不是一定要现代,你对于它们的关系是有警惕感的。

蔡:设计师要有自己敏锐直觉,但首先要在市场中生存下去。我们公司为开发商服务,唯有不断帮甲方解决难题,才能和他真正互动起来。但在这过程中,我们避免彻底地沦陷成为苦力工,可能十个项目里才有一个机会,但也要耐心等待。我们都希望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机会,大多数机会能给到你一定的证明自己的空间就已经很好了,在这一点空间里,我们得以创造自己的存在感。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捷仕建筑工作室

邵:在中国,做设计像是在博弈。你是会表达野心的,对于设计这件事,野心尤为重要。

蔡:很多人说在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寿命只有十年,的确,建筑师这个行业太“密集”了,非常消耗人的精力和体力。

邵:但中国现在不一样了,之前房地产很强势,强大到你必须在它的开发商的规则之内行动,但我们已经走过了大生产时代,和以前也会有所不同。

蔡:虽然从体量营收层面来看,我的现金不比跑量的时代,但是自己创作的自由空间实际上是越来越多的,现在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只有我们能做的项目,不需要重复批量生产。总会有人主动地找到我们,即使很耗费脑力,但也是痛并快乐着。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捷仕建筑工作室

邵:创作类群体的优势,是只有你做了,才会被大家看见。在互联网时代,当你被大家看见你可以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就有人会主动找到你。但作为建筑师你可能是不讨巧的或是孤独的,因为你缺乏一种在场感。

蔡:证据链不在场的话,你就完全不会被发现,这也是建筑师的一种悲哀吧。

走过大生产时代

时代观念的围墙始终屹立

走过了大生产时代的变量,建筑设计拥有了不止于1%的自由度,但不同时代的围墙始终屹立,它的短暂倾倒会见证真正有“观念”的人群。

邵:今年建筑档案的年度关键词是观念,你如何理解“观念”?你认为我们现在社会和行业的整个现状,普遍设计观念是什么?

蔡:在我看来,观念是一个抽象的变量,观念会随着社会认知和市场趋势变化。他就是一种流行的观念罢了。至于我们这个行业的观念就太大了,我无法去预测。但对于我们这种小众型的创意公司可以说是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做精细化的、精彩有趣的、能回归设计本身的项目,这是我目前对设计观念的理解。

邵:谈及变量,将自己从大生产时代剥离出来去搞创作,你自我的成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蔡:我刚毕业时在国内做项目,后来又去了国外,在加拿大做了十年左右,最后回到了中国,中国的项目分为上下两段。上半段我是在ATKINS阿特金斯中国区做设计董事,下半段是捷仕建筑的这段经历,这个阶段才是我真正践行自我观念,同时对设计和项目的把控能力达到成熟的时期,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建筑行业发展的爆发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社会仍然处于大生产时期,建筑师可能都是活在“套子”里的。甚至目前中国很多的设计师还是在套子里的,很难突破。大家时刻都面临着社会、甲方和政府所给你框定的路线,或是一种规则或评价的标准。“观念”,这恰恰是我们最难以突破的。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管做了多少个项目,都必须时时刻刻抱有一颗坚定的心,即使是在数十年如一日工作中,也要知道自己的那份“坚守”和“初心”,抓住机会,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套子本身不是壁垒,它是始终存在的,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每一个时代的过滤,它作为一个围墙,要去见证是那些最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人率先突破出去。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早期在加拿大工地

邵:要勇于抓住每一个项目的机会,即使是1%的自由度。

蔡:建筑师必须要有感受阳光的能力,要有敏锐的触觉。这一点,对于每个专业、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建筑其实带有诡辩性质的,如果建筑师没有诡辩的思维能力,首先连结果都得不到,其次也无法说服你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设计师也要有幽默的元素,尤其是我们现在做一些度假文旅项目,不有趣、不松弛,肯定不会有人愿意来玩。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邵:你是否也会对既定的规则有所抗拒?

蔡:每个人生来都会抗拒规则,每个小孩儿天生也是没有行为模式的,但通过家长、社会不断给予他准则和规定,比如说中国人评价小孩儿最好的就一个字——“乖”,符合规则就是“乖”,不符合规则是“怪”,但乖这个字甚至都没法翻译成英文。久而久之,我们会认为所有的规则就是一种应有的理念的,其实它就是一种流行的看法而已。创作、设计和乖应该是反向的,但也必须在一定约束之下,来进行反叛。我们要主动打破它,逆反的思维也很重要。

邵:建筑和纯艺术还有区别的。艺术家做的是自我实现,建筑师更像是自我连接。

蔡:建筑有更强的理性和逻辑思考,艺术家的逻辑和建筑学的不一样,通常他们都不会接受严格的理工科的逻辑训练。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得到自己的认可就OK了,但是建筑师还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一个画家的成本不会非常昂贵,但一个建筑师却可能会驾驭几十个亿的社会财富,所以会有很多逻辑通道的约束。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第二章

从聚落到生活群像

聚落,多重逻辑的叠加

不同链接造就了人的群像

人与人、与自然的不同链接造就了个性的群像。聚落,无关大小,是多重逻辑的叠加,我们始终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聚落之下。

邵:在捷仕所做过的项目中,哪个项目最能体现你的设计观?

蔡:大理理想邦项目,它有一个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它是一个新鲜的聚落。聚落这个词,可以用来理解一切人类聚居的地方,房地产、酒店、客栈和游目的地的各种场所……只要是人类聚集的环境,最后都会变成聚落。其实我们始终都生活在一个聚落下。

邵:大理理想邦,作为一个聚落,它给予了房地产一种新的生命力和对新的空间的冗余。但好像现在所有的设计公司都在想办法跳出“房地产时代”,而“房地产”这个词本身是无辜的。

蔡: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确实会给你很多反面的影响,比如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它捆绑和奴役。但为什么说中国设计师的设计生涯都很短暂,因为他们要面对各种压力,包括工作生活的压迫和脑力体力的消耗,因此这个职业的周期必然很短。而大多数项目,它本身的逻辑,归根到底还是属于房地产的范畴,理想邦也不例外。游客看到它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政府看它是个经济驱动体,专业者看它就是一个风情万种的聚落,在不同的层面上,人们会看到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逻辑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大理理想邦设计手稿

邵:从一个对聚落状态的思索,过渡到对生活群像的描写。这里边你的法则是什么?

蔡:任何聚落都有背后的法则,这种法则就是人类的行为,以及对环境和物质空间的要求。聚落实际上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我们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我们对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进行了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它们的街巷空间,研究它们的业态,我们是把聚落的套子剥掉后用不同的逻辑来看它的内核。比如一个山头或是几百亩地,它们在若干年后都可能是一个人类的聚落,而且它会在数百年一直存在那里。总之,通过研究聚落背后的逻辑,从而指导设计。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大理理想邦

邵:逻辑是生产面向人的一种状态,其实每个项目背后都有着多层逻辑。我们之前可能把房地产理解成一种相对单一逻辑的生产关系。但如今做的很多项目的复杂度都在增加,故而它的逻辑线会更多。那么在这样的多层逻辑之中,哪些最基本的呢?

蔡:以大理理想邦为例,它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逻辑。第一层逻辑是最宏观的、整个社会对这块场地寄予的期望,它从原来的荒山野岭成为如今洱海边的一个旅游目的地,这是社会层面的对它的认同。第二层逻辑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理解,作为一个聚落,如何从空间、消防、流线、轮廓线等去定义对城市的影响,这是从专业角度要去考虑的。往下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逻辑,比如在建筑学逻辑上,街巷广场的空间效果如何,长宽比如何定义。如何让人在其中体会神秘感?再往下还有房地产的逻辑,理想邦最终也要卖掉,需要运营,几十家精品客栈,需要多少个房间,多大面积?这些都是要去规划的。同时客栈还有自身的空间体验逻辑,如何让来访者觉得好玩,也是要有逻辑。技术的逻辑是每位建筑师不可忽视的,理想邦依山而建,首先要符合结构,而对于预期的造价,理想的手工工艺能不能实现呢?这些逻辑的多重叠加,经历了一个从建筑的本体价值思考到建筑的社会价值的认知的转变过程。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大理理想邦

邵:你解读了一个社会价值层面的转向——如何连接建筑所给予社会的东西,我们要思考建筑师在做设计的同时怎么去勾连社会价值。一个建筑很可能存在成百上千年,它是一个既要带有短暂美好记忆又让人能够长期停留的地方。

蔡:实际上,现在任何一个规模稍大的建筑,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之前我们的聚落可能需要上千年才能建成,但现在可能三五年就会被盖出来。而聚落一旦形成,就需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而不只是对当前居住的物质空间环境负责。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大理理想邦

松弛、陌生与新奇的体验里

那些被重新定义的行为模式与边界关系

旅行,只是去了一群和我们一样的人的聚落,陌生与新奇的是,那份未曾见过的、被重新定义的行为模式与边界关系。

邵:“小区”这个词,似乎是独属于我们中国的。中国人对于在小区里买房,以及房子的朝向、日照、通风似乎都有些特别的执念,但大家对于公共关系反而不那么重视。但我们的祖先造房子的时候,更多会考虑到房子与小镇、与周边的人的关系,每个房子都是聚落的一分子。

蔡: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急功近利时代的写照,现在人们大多只考虑的是物质条件,对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都关心太少了。我们现在有建筑规范,但没有小区规范,也缺乏生活的规则感。我们之前的日子很苦,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就急切地想要住进装修好的豪华新房,我们需要玻璃窗朝南,需要各种空调、智能家居,等等,而其它的事物都可以被搁置。

蔡:但矛盾就在于,一旦这种缺乏关系的物质空间形成了以后,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因为房子尺度太大了,这不像换个冰箱、彩电,或是室内装修那么简单。未来若干年后,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

邵:所以公共关系的形成,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虽然我们心态上看起来逐步在更开放,但用户需要私密,大家内心对公共关系形成这件事儿是敏感的。

蔡:建筑师的作用就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处理来解决人的关联问题。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说,你是社会中的人。但当你逐步被外来的约束控制之后,你的设计行为很难实现或改变什么,直到如今,我们社会中大量建筑师只是被动存在着。我们看似住进了很多房子,但是我们又从未拥有房子,这是一个城市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个社会逐步慢下来以后,我们需要走到整个社会中去想一想。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邵:从这个角度上而言,理想邦和帐篷酒店这两个项目是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它解决的是一个在城市里、小区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理想邦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帐篷酒店是建立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

蔡:人有其两面性,一方面我们是群居的,要和其他人、动物相处;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独处的需求,要和大自然对话,这两种需求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必然存在。回到大理,一开始我也可以做成一个不错的酒店、别墅,卖掉之后就不去管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实际上这样并不能算是真正在组建我们的聚居环境,那这样的话我们的子孙会满意吗?

邵:群居环境和聚落形态,随即带来了边界问题。认知的边界决定了我们如何做空间的联动与处理。人与人到底有多近,私密与公共之间到底如何界定?材料、质感、文化性、艺术性之间,到底该如何把控?人、自然和房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融合,又能够成立边界,让人有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勐巴拉可见泽栖帐篷酒店

蔡:这就要考验设计师的功力了,换句话说是要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人一个方面要有独立的卧室、餐厅或休憩空间;另一个方面,还得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但现在绝大多数的酒店都做不到,进去以后无论是301还是501,房间几乎都是一样的。我曾经去过意大利的一个小镇,那里并非景区,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聚落,但每个院落给人的感受都完全不一样。在那里,老人在广场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喝茶,或是看星星,这其实就是当地人自己的生活。意大利的广场、街道,在某种意义上是客厅的一种延伸,这是一种对于边界问题的很好的处理方式。反观我们现在处理边界的方式非常生硬、非传统且不可持续,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上海本身给人一种很现代化的上海滩江湖的感受,如果我的公司要去北京肯定办不下去。

邵:但设计就是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对于建筑师来说,从标准化跳出来重新发现自我会很难。

蔡:我一直都是有自我的,但当你丢失了这种感觉之后,再想找回来是很难的。即便是在商业场摸爬滚打,还是要保持一颗爱玩的心。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喜欢钓鱼的蔡捷

邵:现在的综合社区很多,能让大家都在其中玩是很有趣的,但标准化快速建造过多,好玩就很难保证了。你怎么看待这些项目接下来的更新?

蔡:很多只能是改改表皮,大的空间必须要系统性地更新。中国的城市都不那么好玩,几十年间那么多房子一下拔地而起,一个小区里面有几万人,大家生活在一个400m×400m的大方块儿里,统一被围墙围起来,这种一时间很难改变区,想要改造只有若干年后推倒重来。而在欧洲400m×400m的居住区,可能就会有十几个小方块儿,纵横的街道里有丛生的生活细节。

第三章

我的建筑历程

建筑师不仅要做好设计,更要与业主对话,从聚落、酒店到商区,“社区即景区”的设计理念始终如一。以建筑的塑造,帮助人破除“套子”,感知自由与兼容的气息。

聚落群像

大理理想邦

云南大理,2018

日本建筑师原广司曾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讲到:“聚落常被解释为自发形成的,而实际上从聚落的诸要素(居住和公共设施)及其排列所决定的基本形态,到使人觉得不过是偶发形成的细枝末节,都可以看作是经过精密设计的结果。”理想邦的诞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与人和,大理自由的空气、人的松弛感和苍山雪、洱海月的诗情画意,共同培育了理想邦这一人类山地文化聚落生长的土壤。

理想邦不像现代都市所追求的那种建筑材料的精致与细腻的外观,第一眼看起来,它就像是手工捏造出来的泥塑,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看到洱海,聚落依山延伸,层层叠加,从而减少了视野的阻隔。从功能结构上,聚落中包含了众多的民宿、客栈和商业区,各个单元组实现有机整合,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建筑的消防、机电等功能性的正常发挥。房间的布局、街道的脉络,往往影响着游人出行的体验感,理想邦的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内部结构的脉络性与连接性。聚落的结构不是一颗树,而更像叶脉。对于树而言,从一根树枝必须回到主干才能到达另一根树枝;而在叶脉中,所有的毛细管都是彼此相连的,在这里,即使每个交叉路口都代表着一次选择,但无论你从哪里点出发,都能到达另一个端点。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理想邦既是一座聚落,也是一组群落。在搭建的过程中,商业逻辑、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等多维度在叠加,每一位经营者、游玩者的不同需求在碰撞交融,最终不同的逻辑和理念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一场所的生活感,故而理想邦是聚落,也是一种多元的统一。同时理想邦几十家客栈风格不一,社区即景区,不同的开发者与投资主体的日常行为发生关联,住客与住客以墙体为分隔产生边界。这里既是开放性社群,有着广场街巷为主的动区,也有较酒店院落这种静区的强私密性的划分,时而开阔时而幽闭的空间,是私密性与神秘性的结合。作为一个外来者栖息的开放群落,每个来到理想邦的人,都能够与自然产生更亲密的联结,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频率和对于生活的真实触感。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海上生花

滴水湖洲际酒店

上海,2022

远离市区,绽放于南岛,滴水湖洲际酒店三百多个房间都被塞到了海上的五朵花瓣之中,从远处看便如同花、叶、果交相辉映的效果,实现了一岛一酒店的新思路。花芯大堂作为各旅居人的核心功能地带,同时也是酒店的交通枢纽,居于花瓣中心,它的设计更加突出聚拢性,这让穹顶的天光与灯光相得益彰,呈现鲜明灵动的光影感;花蕊位置的大堂,实际上也蕴含着很强的功能逻辑,建筑美学是一方面,同时它的作用也在于让游客能够真正实现通行的便利和各分区的协调。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考虑到景观的优越性与游人体验感的统一结合,花朵斜向的舒展脉络,使得酒店的每一处都能远眺湖水,沐浴阳光,这一空间走向设计解决了大多数酒店房间房间优劣性的普遍问题。深入到花瓣楼栋中,捷仕为了更多增加人的体验和归属感,将顶部打造成了玻璃天窗式设计,实现了开阔明亮的中庭,每一位游客行走其中,宛若置身于“百尺楼船”,悠然闲雅。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技术和艺术统一的背后,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滴水湖酒店的全钢结构却没有一根柱子,设计师用折线的手笔优雅地反映了曲面弧度的平滑,设计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材料与技术的博弈和拉扯。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滴水湖洲际酒店让人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每次在浦东机场降落前所欣赏到的酒店第五立面,如今这座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在休闲假日时享受宁静的归宿,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桃花源,成为了临港经久不衰的地标,滴水入湖,海上生花。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云梦九曲

武夷椿泊舟行度假酒店

福建武夷山,2020

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更有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武夷椿泊度假酒店坐落在大王峰主景区下,其始于许荣茂老先生所设想的传统形式国风园林。我们希望旅人可以在景区中拥抱仪式感与体验感,于是采用舟行驶入的方式来映衬着武夷山的三弯九曲,灵感取自于朱熹的《九曲棹歌》,游客将感受泛舟而行进入酒店意境。酒店设计之初,园区整体更倾向于打造一种似是而非的古韵气息,能让游人走进去后体会到武夷的山水画意,但也很难道出其究竟是江南、西南还是北方的建筑风格。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溪水、曲径、阡陌、农野和古村的纵横,相围而成了更雅致的农野村社。从整体上看,碧波深远和竹林通幽的景观氛围,使得人行于其间有了深刻的自然归属,随之更加明显的是其破除地域性藩篱的气韵和回归于东方色彩的本质。在大生产时代的快速更迭下,回归稻田茶园,获得生活的松弛感也是设计师的一种新思路。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在水之畔

勐巴拉可见泽栖帐篷酒店

云南西双版纳,2017

适应于四季常青的西双版纳,19个建在水边的开放性童趣建筑体各不相同。如何摆放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和谐的空间组成,又如何在设计上为人给予乐趣?捷仕首次运用了动物仿生的形态外观来回应自然,同时对于如何将这些不同的结构不违和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一种既分离又同一的效果也进行了深度思考,结构上的内敛和螺纹内部空间设计,让它们每个单体成为了一个独立存在的形体。从天向地望去,水光粼粼、白色齐一的奇幻感巧妙地解决了二者离合关系的问题。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帐篷每个单元表面为单层膜结构,它们都是全开放且不设空调的;小单元则以玻璃为外壳,所有的空调物理性能都由玻璃盒子来承受,而内膜和外膜中间的作用则是保温隔热。帐篷设计师对于膜这种材料大多有一种直觉,绝大多数设计师忽略了其独特之处,只是把它作为停车场的遮阳设施,而捷仕把它做成一个像雕塑一样的建筑艺术。膜作为帆的好处,在于张拉时可以造出非常优美圆润的造型,配合钢结构就可以实现和自然巧妙的链接。这是其它建筑材料做不出的,膜发挥出了其唯一性。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对单元的认知决定了对这个环境自然的解读,在西双版纳,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分配人与自然、与植物、与水的关系。材料的运用也会影响到建筑设计的创意感,对人乐趣的场景化实现息息相关。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宽厚所向

济南宽厚里

山东济南,2016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人们常说:“好客山东,宽厚济南”,“宽厚里”这个名字源于一种对于地方文化的解读。“宽厚里”所在位置,原本是一片老街,它们的肌理如同排列在一起的鱼骨一般,因此也被叫作“鱼骨街”,这是济南城市的特征之一。在这众多骨头之中,有一根“骨刺”叫做“宽厚所街”,宽厚这个词似乎非常符合济南人的性格,受限于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街道可能没法再宽了,但邻里关系可以更厚重一些。宽度要有文化的宽度,厚度要有生活的厚度,“宽厚里”由此而生。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宽厚里有很多接地气的小民宅,也有“乌央乌央”的人海,它原本就是存在于此的老街,虽然随后被拆除了,但仍然是留存在当地人民记忆中的一个坐标。每一座城市都需要这样一条街,有着属于自己逛和吃的记忆,让人拥有着在闲暇时的归属感。或许也会成立很多条全新的商业街,但它可能始终不会像那种旧范式如此让人满足。即使现在我们的存在更加私密,但人永远需要更有密度的生活,每一座城都是如此,无论是南锣古巷、宽窄巷子,它们的那种气息、符号和语言,早已被那里的人给锁定。宽厚里便是这样一种常规性的文化商业街,但它有自己必然存在的地域性,宽厚里泉、城、府、阁、街等多项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将“泉城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融入到街区商业中,重现老济南的风韵。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恰当回溯

淄博齐盛里

山东淄博,2019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淄博齐盛里更多传达的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国风商业街态度,面对传承至今的齐文化基脉,齐盛里街区的打造没有任何约束,水系、绿地和公园贯穿其中。相比于济南宽厚里,它的规模更大。

在设计理念上,除了回归宗祖礼法的传统,游人也能见到淄博的现代语境与地方色彩的融合。这里的商业建筑和民居,部分采用淄博琉璃和老砖墙,这让老淄博人在走进去时,多少能感受到一些记忆中的熟悉感,同时又能感受到现代立面的整洁,沉浸于通透宽幕的生活感。但考虑到空间的丰富度,这种现代材质又并非很强烈。诸多建筑采用了局部的披檐元素,将网红的材料与科技元素融合,从而营造出传统与现实似是而非的错落感,齐盛里复古,但也并非完全复古。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街区建筑以灰为主色调,以山水简化几何形态的硬朗肌理,消融了建筑与景观的边界,为人定义了另一种空间秩序。建筑主体主采用中式古典建筑框架,通过提取千年齐文化的人文典故与名人轶事,齐盛里以玻璃为介质回溯了齐文化丰厚的底蕴,建筑上的诗文印记,让人们隐约感受到一种文化传统跨越时间的回归。齐盛里也更希望让历史照进当下,让每一个来到这的人,无论是老淄博人还是新游客,都能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熏染。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水上文明新景

帝封江宽厚坊

福建福州,2020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把福州城市文化中轴北端的三坊七巷“复刻”到了南端千年乌龙江畔,主要以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和广场空间三维度构成的帝封江宽厚坊,并不是一种对于传统空间关系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对“三坊七巷”的回应,期望构建一个种水上生活的新场景,从而对闽北产生更深刻的文化暗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乌龙江活水的引入了拓宽河道、净化了水质,使这条水系成为了宽厚坊连接南北的主轴。同时,基于水元素的概念,宽厚坊的空间被划分为聚合型、线性延展和复合环绕型滨水空间三种类型,景区以水桥、水廊、水矶、水筑等景观节点衔接过渡。水作为其灵魂,未来还可能会承载更丰富的水上空间,如水上书店、水餐厅和民宿,等等。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如果说宽厚里是一种社区中的夹缝尝试,那么宽厚坊可能是一种城市间的夹缝尝试,它的尺度和综合属性更强,它背靠住宅社区,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一个生态整体。从整体城市规划上看,设计者要思考如何让交通地铁和周边的人群自然地进入,水系如何延伸更符合城市格局;同时作为商业街,如何让其中的商业逻辑与功能不断叠加融合,让游人体验到“好玩”的感受,这都是每一条城市文化商业街需要去探究的。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聚落畅想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对于未来的聚落创造,有两大线索值得去探寻——规则与不规则的交叉、艺术背后的逻辑感的重叠。捷仕将会对这种“设计观念”持续践行。上海的商业综合体很多,但能满足完备的商业逻辑切且做到真正有趣另类的很少,经历过回溯传统的建筑设计,“奇幻”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同质化的设计在不同城市铺开,“万花筒式”的体验变得稀缺。所以在某车站设计中,水、石、林等不同元素的融入“峡谷密林”的新奇尝试中,试图构建一种真实的空间穿梭体验,也映衬了城市和自然发展的生命历程。石头接近于城市感,水代表了一座沿海城市的本土气韵,也代表了人类生命的起源,我们希望未来上海可以逐渐回归于生态和人文的本源,迸发更多的生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对于中国的孩子,他们现在也缺少“好玩”的地方,儿童乐园也是千篇一律,不美,不炫,也难以让孩子有参与感。后续安徽酒店项目可能采用仿生长颈鹿的设计,以魔幻现实为底色,打造艺术感与未来性,让孩子们看到后便能够意会这种陌生的“文明遗失”。我们在塑造建筑,建筑也在塑造我们,未来建筑的畅想和新奇,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激发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很多现代设计师尤其是大师的作品,都有一种忠于建筑本体的纯质感,但我就是要主动打碎这种纯质感,我想要一种混杂的质感,因为在混杂中才能够产生新的生机。现在我们的项目每一个都不一样,我也不知道我们的下一个项目会长成什么样子,但我不会去预设,我乐于接受一切不同语境下新的挑战。

蔡捷:探索群像边界,不做“套子里的人”

建筑档案对话现场邵兵(左)蔡捷(右)

阅读:3209
2023-05-31 10:22:54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