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2-08-03 09:47:59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面向城市更新,就要承认那种混杂里的生机与能量,不可千篇一律,流于一个刻板模式。另外,对城市的批判亦不能缺失;不要铺摊子,直到最后没人收摊子;现在的五年计划里缺乏专业的持久续航能力,也造成了部分建设行为短期化;同时,我们要防止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拍脑袋、拍胸口工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更要敢于担责任。

此次建筑档案对话何智亚老师,谈及了重庆解放碑的几次城市更新:1997年到2013年,解放碑经历了五次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1997年4月到12月,解放碑步行街建设工程;1999年4月至2000年10月临江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00年2月到12月八一路“美食节”工程;2001年4月至9月解放碑步行街民族路延伸段工程;2008年至2013年,国泰广场建设工程;何老师主持、参与了其中四个重点工程。
改造、反思、激变
重庆,是一个极赋个性的城市
重庆,是一个极赋个性的城市,也是一个急剧变化之中的城市。
上世纪90年代初,渝中区率先启动了大开发、大拆迁、大建设。当时的拆迁量、开发量很大,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方式,一个片区拆迁少则几百户,多则几千户,涉及人数就会是几千上万。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大坪七牌坊-上世纪6年代消失 历史照片
这种大规模拆迁,带来了较为激进的城市改变。一方面,确实在较短时间,大致10多年,城市过去破旧落后,市民居住生活条件恶劣,出行不便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当时城里人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家里大都没有客厅,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巷道就是大家的公共场所,在巷道洗衣服,煮饭,纳凉、聊天,早上排队上公共厕所是见惯不惊的现象。所以,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大规模城区改造建设,确实极大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人居条件。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重庆老巷子 保节院石梯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在追求量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在当时改造中是考虑不到的。比如渝中区,它是老城区,是母城,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区建筑也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开埠时期的西洋风,民国风,本地的民居形态,包括街区尺度和人文空间都很有特色。现在想来,对一些历史街区,一些历史建筑,如果用一种改造整治梳理延续的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

比如,90年代初期渝中区临江门片区的拆除。临江门是最富山地特色的老街区,建筑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自然天成,从上面的宽仁医院一直延伸到嘉陵江边。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导演李前宽拍摄《重庆谈判》,曾将临江门作为主要拍摄场景。1992年电影在重庆举行首映式,李导演再到临江门,看到的是被拆得七零八落的一片残垣断壁,以至于他当场直呼可惜,可惜!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临江门 上世纪90年代初消失
再有一个,是我亲自参与的长江滨江路建设。长江沿线是重庆城市的发祥地,是重庆城过去最繁华的地方。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长滨路时还保留有不少古城墙和老建筑、老码头。当时唯一考虑的是交通功能,没有考虑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滨江沿线历史地貌被彻底改变,现在看来还是应该有所反思。
当年大拆迁大开发中,一些拆迁难度大和地形高差大的地方,因居民密集,拆迁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的地方,后来反而保留下来了,比如十八梯、山城巷、戴家巷、白象街等街巷。 现在我们来处理这些项目的时候,比80年代末期,90年代就更加理性了,会有一个时间段来探讨、论证,分析各种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然后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些项目在保与留、拆与建之间都做过很多研究和争论, 最后,会 根据各方面因素和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巷

洪崖洞,是1999年我们策划的一个项目。 当时有开发商愿意出高价买下这块土地,条件是允许他们修建两栋高层住宅。我们不为所动,坚持以传统风貌的建筑形态,希望做一个能够体现重庆山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在是否对洪崖洞进行拆迁的问题上,为了避免1990年临江门的错误,我们召开了多次专家咨询会,最后统一了意见。
洪崖洞坡度陡峭,大都是近几十年搭建的房屋,结构简陋,基本上是D级危房,老百姓的居住生活条件非常困苦,也无法通过修缮整治来进行文旅开发利用,因此最后决定对洪崖洞实施整体拆迁, 通过招标,由小天鹅公司全力投入、倾力打造,规划建设了现在的洪崖洞传统风貌街区。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洪崖洞旧貌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今日洪崖洞
山城巷,是另一种方式。 山城巷,是最能够体现重庆山地风貌的为数不多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街区,山城巷没有进行大拆大建,而是采取微更新的手法,对街道空间肌理进行梳理更新,保留了完整的街巷,保留了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包括民国时期的官邸厚庐,法国教会仁爱堂,还有50年代的金马寺小学旧址、中医院门诊部遗迹等。
这些都是能够唤起人们回忆和浓浓乡愁的载体。2022年初,山城巷作为重庆城市更新唯一的项目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2021年全国城市更新案例。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巷- 法国教会仁爱堂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巷-金马寺小学旧址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巷-中医院门诊部遗址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巷-官邸厚庐
戴家巷,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戴家巷城市更新对老居民楼环境作了一些梳理,并在悬崖陡壁上用之字型的步道,将高达40多米的悬崖上下联通,既方便了人行交通,又使人们能够近距离观看明代洪崖门古城墙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热点。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戴家巷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戴家巷悬崖步道

十八梯,又有所不同。 十八梯片区有几千户居民,建筑大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后修建的,房屋建筑结构简陋,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住户大多没有卫生间、没有天然气、没有正规厨房、不敢用大功率电器,一家几代人挤在仄逼的空间起居、煮饭、冲澡,早晨起来挤公共厕所。
因此,在经十八梯%96的居民投票支持后,十八梯成为20世纪后渝中区拆迁改造的最大片区。 在十八梯的规划建设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诸多历史记忆元素,人们依旧可以在现在的十八梯追寻到一些历史的迹印。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十八梯旧貌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十八梯保留下来的老石梯(左)/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右)

多元化城市更新
保护传承中的“以人为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多元化的追求在不断变化、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注意到这种不断发生的变化,在城市更新中需要有更多的思维创新、观念创新、设计创新。
新与旧、保与留、拆与建、怀旧与时尚、传承与创新、人文关怀与破旧落后,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研究、去探讨的问题。要允许建设改造模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包容性、创新性,不求千篇一律,模仿雷同。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广州荔湾区永庆坊

广州荔湾区永庆坊的更新改造,既保留了广州那种老街区形态和历史韵味,又有很多新东西的注入。 比如,一座4层老砖房,顶层已垮掉了一半,一般情况下会用老砖来补全,但他们用了较时尚现代的手法来修补,形成一种时空错落与对话,在现场看起来也很有意思。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广州荔湾区永庆坊

还有一个观点,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我们不应该以局外人的角度去欣赏、去保留一些已经无法和没有必要去保留的东西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洪崖洞、十八梯。要设身处地考虑居住者的困难、窘迫和企盼,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然后你就会考虑怎么来改变这种状况。既要保护保留传承一些基本的东西,又要对市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改善进行综合考虑。 保护传承中的以人为本,这是城市更新本质的东西。
“马鞍山” 老社区的启示
随意的、不规则的民间生命力
近些年,国内很多投资打造的老街老城古镇,投入很多,也做了很多形式和内容,但并不受青睐,人气不旺,最后的效果都不很理想。
最近我看到重庆南岸区有一处叫“马鞍山”的老社区,由于保存了人文本底、老旧面貌,外来的创意者促成了野蛮生长的草根生活,使之成为重庆乃至外地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红打卡地,感觉很有意思。马鞍山是一个老社区,政府也想进行改造,提档升级,但因产权关系复杂,动迁成本高,坡度太大,加之没有很好的发展策划和规划,也就一直搁置。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南岸马鞍山
最近两年,一些有创业创意点子的年轻人,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把一些破旧、废弃、闲置的老房子利用起来,稍加整治,注入一些艺术符号,引入一些功能,通过网上宣传,微信、抖音推荐,就让马鞍山突然火起来了,去的人络绎不绝。 这种自发的随意的自然生长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比认真规划,大额投资新建改造的风貌街区来得更有生命力,更受欢迎,更能够迎合年轻人对7、80年代生活场景的追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研究的现象。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南岸马鞍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考察南岸马鞍山
其实,城市的老旧空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张力,在这些空间上生长起来的人跟它有很深的情感关系和归属感,依恋感, 与之没有关系的人,也会来追寻体验时代的记忆、父辈曾经的生活场景。
九龙坡区黄桷坪有一个“交通茶馆”,也是这类驻留时间和历史的场所,虽然它破旧、简陋、甚至低档,但它是延续城市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纽带。“交通茶馆”几十年面貌如旧,依然有各种身份、各个层次的人以他们各自的理由,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黄桷坪交通茶馆
由此看来,一些无规则,多元的东西,不同元素混搭、杂糅的东西,自然生长的东西,反而能够体现重庆这座城市的多样性多变性烟火气。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包容、开放,用多元和宽容度来创造更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
山地 通达性
高差之间的城市奇迹与城市生活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很有特色,因为地形地貌的不同,与其他城市形成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需要长期保留的。但山地也给城市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为了加强山地的通达性,近十多年来,重庆出现了不少山地步道,如渝中区的李子坝、大坪、化龙桥、山城巷等地都建了不少,这种步道确实加强了山地的通达性、便捷性。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山城无处不在的高石梯

近年来,在一些坡度很大的地方开始增设人行电扶梯,比如从虎头崖到化龙桥就安装了8部电扶梯,把60多米的垂直高差解决了许多。过去从上到下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米,但可能要走近半个小时,通过电扶梯就只要几分钟。在意大利,我看到很多老城建在山上,新城建在山下,山上的老城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它的古城堡、古城墙、古建筑、街巷空间作为旅游资源很有价值。为了解决新城老城之间的关系,当地政府用垂直电梯、电扶梯,有的垂直电梯或电扶梯安装在地下,这样把山上的老城和山下的新城联系起来,对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大化步道电扶梯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意大利贝卢诺连接新城和老城的电扶梯
重庆一些地方高差带来的问题还很怪异,比如渝中区,至今还有上半城和下半城之分,下半城存在几百年了,现在从上半城到下半城还是不方便。上半城的解放碑到下半城的长江边直线距离只有800多米,到嘉陵江边直线距离只有500多米,但实际上要从解放碑走到长江、嘉陵江边,上坡下坎穿马路,很是复杂麻烦,你下去后再返回,上坡就更累了。不像黄浦江、珠江,人们从繁华的闹市区,散步就轻轻松松走到江边了。两路口有一座大扶梯,已有30多年了,解决了50米的高差,大大方便了市民。凯旋路也有一个垂直电梯。但一个两路口和凯旋路的垂直电梯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两路口大扶梯、凯旋路垂直电梯的方式可以在重庆大坡度城区推广。用垂直电梯、电扶梯,也可埋设在地下,再加上天桥、地下通道,把城市不同层次的高差联系起来,形成便捷、无障碍的步行交通系统,不仅方便市民、游客,还将会提升城市的地块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凯旋路大梯道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城市, 需要批评
中国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每一次政府换届后都会出一批新项目,而且有的动作很大,投资很猛。重庆这些年来,不断启动的新项目、新工程对城市形象的改变,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去年建成开放的九龙坡区九龙滩滨江公园,就得到市民的赞誉和喜爱。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策划论证中,感觉还缺乏更广泛的声音。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两江四岸重点工程 九龙滩滨江公园
其实,城市是需要批评的。我们有文学批评、美术批评、艺术批评,搞艺术批评的较多,但真正搞城市批评的人很少。 没有艺术批评,艺术就僵硬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城市也应该有批评,有批评家。 批评不是贬义词,批评是广义的概念。
城市不只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事,也不只是领导的事,也不只是设计师的事,城市应该通过批评、广开言路来吸取一些真知灼见,包括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自古以来最简单的道理,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少城市在城市批评方面还做得不够。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长江索道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行为的短期化。 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工程项目,往往不是5年时间可以完成的。很多项目需要打磨,做一个能流芳百世的精品,更需要充分的前期论证、策划、规划、设计,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长。
经常听到一些设计师抱怨: 在一些地方做项目,一些超过5年的项目就做不下去。为什么呢?
因为政府和部门要不断换届,领导一换,项目也可能跟着换或者停摆。政府部门可以换届,但城市规划不能换届。规划它就是要坚持坚守,它有长久性,前瞻性,科学性,它不能随时折腾变化。 因此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应建立一种相对长效的机制,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机制体制去规范,实现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这是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管理机构研究的一个问题。
城市更新中,没有局外人|城市批评不能缺失
何智亚,曾任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会长,现为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本土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主持、参与了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重庆解放碑步行街、重庆朝天门广场、临江门环境综合整治及地下通道工程、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杨尚昆旧居修复工程、重庆人民大礼堂大修工程,以及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渝富大厦、西南证券总部大楼建设工程等。担任渝富公司董事长期间,在不良资产处置,国企环保搬迁、“退二进三”,地方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重组,土地储备出让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和贡献。出版了《重庆老巷子》、《重庆古镇》、《四川古镇》、《重庆湖广会馆一历史与修复研究》、《重庆湖广会馆》、《重庆老城》、《重庆民居》等7部著作,主编了《城迹》、《寻故渝中》两部文集。出版著作先后获得2004年、2009年重庆市文学艺术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重庆第五届、第六届重庆图书奖优秀奖,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2006年获得“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称号,200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2009年10月获得“重庆60年影响重庆60人”称号,2009年11月获得“中国民族建筑优秀成就奖”,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

本文图片由何智亚提供

阅读:3973
2022-08-03 09:47:59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