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建言】对话邵韦平丨在建筑道路上追求极致,力求精细
    建筑师

    oohsunyy · 2022-04-07 15:31:36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全新子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BIAD 邵韦平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邵韦平在大型建筑复杂型工程设计与控制方面,特别是机场航站楼设计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化设计控制理论和方法,并在设计实践中得到检验。其设计创意与技术控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信大厦施工过程实景

01

冬奥村设计出发的原点

冬奥村相对于其他冬奥的竞赛设施,刚开始的关注度并不高,大家都比较关注比赛场地。实际上冬奥村是运动员参与最多的设施,它不受到运动项目的限制。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它的原创设计。

冬奥村的基本功能是供运动员生活起居。居住建筑有很多定式。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热销的住宅都是开发商基于商业目的要求设计师完成的作品。虽然很多作品也很精细,但是和优秀的公共建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过分的追求效益或功能的极致性会造成缺乏新意、缺乏创新。 在这个项目中我一直在寻求突破,希望能够跨越住宅的思维定式。

在设计中,我们抛弃传统思维,强调建筑本体的需求。 坚持要强调对人的关怀,特别提高公共区域的标准。 冬奥村的首层没有居住功能,主要用于服务在这里生活的人。电梯厅、门厅这类公共区域,尽量会宽松一些。另外, 在建筑形态上我们希望这个建筑的表情没有住宅的传统印象,而是能够体现当今建筑发展 所能达到的水平。

今天的居住区强调开放性,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建筑不能有围墙,让居住的人可以和社会上无关的人交织在一起,这是对居住区开发的误判。 我认为开放性更多体现在社区能够给周边路过的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服务。 冬奥村就在建筑周边布置了足够多的开放设施,有商业、餐饮服务和公共保障设施,这使得小区具有足够的亲和力。

我们在建筑的外观上也做了设计改变。 为了让建筑更具有新鲜感,我们把所有的开启扇都放在了实墙上面,从而让透明的视窗变得宽大,避免开启扇对视窗的干扰。

除此之外,我们还把转角做了处理,使其具有通透的效果。每个户型无论是从室内往室外来看,还是从外部往建筑里看,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每层窗户不同,通过玻璃窗错位变化,外立面得以丰富。 这个建筑从外观看起来一直在变化,随着光线的变化,不同楼体互相还有映衬,可以造成更丰富的表情。 我们还用太阳能肌理去做第五立面控制,克服了建筑顶部消极突出的水箱间、楼梯间,形成了带有装饰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这样既有绿色太阳能的理念,同时还可以给未来的使用者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设计并没有什么过于惊人的技术或者理念,只是建筑师更清晰的去考虑使用者,考虑这个城市真正的需要,由此创造一个真实的建筑。我们充分的考虑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技术进步给建筑师带来的机会,这是我们的初衷

冬奥村所处环境采用了以交通为导向的高度一体化开发的模式。在冬奥村建设之前,已经在这个区域建设了完整的地下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共管廊系统 ,这样单体项目在建设时就不需要重新开肠破肚。下面有公共的交通环隧,外部交通不进入地块本身也能进入地下空间, 这是高度集约的模式,也是这个项目的另一个特点。 我们还规划了一套十分人性化的地下公共步行体系。通过地下空间把地铁车站的所有人行交通都覆盖了, 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通过公共交通进入各自的社区、办公楼,将来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价值所在。 由于建设还没完成,多数人只是看到地上的一些漂亮的景观,其实它内部的现代化设施才是亮点。

在建设中还有关于文化的考虑。 整个奥体南区位于北京北中轴延长线的侧面,在总体规划上我们把它作为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天际线式处理,这体现了对城市中轴线的尊重和呼应。 在色彩上也强调对文化的尊重。暖色调看起来似乎跟冬奥不相干,实际上我们考虑到它与城市文化的呼应。 正如紫禁城是由黄色琉璃瓦和红色的城墙构成,金黄色的色调和城市文化有深层次的关联。灰和白则体现了冰雪文化的特点。

考虑到冬奥会是临时性的活动,我们没有把既有的房子全部拆掉建新的,而是利用一些遗留下来的老旧厂房,做了临时性的修缮,从而服务于整个奥运管理机构。运动员所有的登录大厅、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工作人员调配都在那个区域来安排。我们当时留了很多开放的服务空间,意外的为这次疫情提供了帮助,很多检测、隔离设施设置都变得很从容。

在设计里,运用了多方位的人性化考虑,包括灵活运用一些技术策略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相信等冬奥会开放以后,更多的细节可以展示出来,我可能只说了冰山一角。

▲冬奥村

02

可持续的奥运遗产

冬奥村项目的后续发展问题在领导人去参观、调研的时候都提到了,这个项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奥运遗产。

赛后的利用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商业化运作,用作销售,它将作为城市的保障设施,用于将来北京的人才公租房。 未来将有一些科学家,有前途的年轻学者都会在这里面居住,它是一个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设项目。 这个建筑里蕴含着许多新型科技的应用。国家强调工业化,强调建筑装配化的概念,我们的建筑主体结构是完全用钢结构完成的 ,打破了很多建筑停留在混凝土模式下去搞工业化的常态,提高了效率。这个项目也是我们首次尝试精细化的钢结构住宅,这方面可圈可点,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钢结构住宅的示范项目。

▲冬奥村 园区内景图

03

双奥的独特体验

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我参与了“双奥”设计,其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作为建筑师,社会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反映在建筑领域来。至今为止我已经工作38年了,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行业的发展。

中国真正的飞跃性变化是在新世纪以后,从我们准备夏奥会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冬奥会结束,这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奥运会的举办也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脉络,是国家发展的很好的侧影。冬奥会和夏奥会都很精彩,但侧重点和风格有差异。我在夏奥会时,主要参与了奥体中心区的下沉中国花园项目。当时这个项目是基于前期的大件儿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即鸟巢、水立方、会议中心这些设施。这些设施比较国际化,体现了最新的科技和设计理念,在传统文化方面考虑不足。后来政府和专业部门提出要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形成更多奥运的、中国文化的印象。

于是我们在这个项目里面引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称其为“开放的紫禁城”。我们的理念来自于对紫禁城的感受。紫禁城是中国最具有学术价值的古典建筑,它的特征是相对封闭的院落。 我们在项目里面提出了“开放的紫禁城”,希望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元素的同时,又能服务于市民公众,于是把原来封闭的院子变成了开放的。 当时有七个院子,我负责了三个。其中第一个院子叫做御道宫门。一般起点都是很重要的场景,我们利用门的意向,通过带有古典意象的红门和铜钉的质感,来体现中国文化元素。那个项目清华院,中国院,他们也做了古木花厅、礼乐齐鸣,还有很多设计师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当时呈现出来的是有趣且有设计感的场景,我认为是一种文化写实的设计表达。

▲奥体中心下沉中国花园

在做冬奥村项目的时候,我们没有刻意的去符号化这些中国文化元素,而是更从容的把现代生活、人的审美、新的技术和一些文化元素综合起来。 我们去做真正的建筑就行了,没必要去刻意强调特别的地方,给建筑贴符号。地域性让使用者自然感受到,这更具有价值。 以前中国建筑师为了获得优势往往在打地域特色的牌,靠符号和传统艺术风格来体现它的独特性。如今中国的建筑应该把地域特征和现代性融合在一起,这样产生的感染力才是国际化的,才能让别人看得懂,而不是简单的靠一种地域的信息差来获得优势。

04

设计如何具有前瞻性

建筑在这几年里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感性为主,向更加科学、更加严谨的方向进步,融合了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来说,建筑比一般的艺术更复杂。做平面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只要是能想到的就能表现出来,没有什么技术限制。但是建筑师不一样,建筑师要克服重力,要保证人的安全,同时还要美,要有文化。想让建筑有所突破,就必须把这科技和艺术的需求结合好,这样才能够做出被世界承认的建筑。

中信大厦里边有外方合作的背景,但中方发挥的作用与我们早年做合作项目时的比例关系完全不一样。在很多观念、细节的选择上,中方的设计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信大厦西立面全景

凤凰中心是我们百分之百原创。在这个建筑里能看到科技对建筑的影响。在凤凰中心的实践里,我们有机会借助新的科技力量去把控创作。 这里的创作不仅仅是一些看似很炫酷的线条、造型,更多的是我们通过科技去对于整个建筑的创作、建筑的物质性制造,能够找到一种控制的办法,从而有更多办法把原本一些很生硬的材料组织的很生动。 一般做传统建筑时,建筑师都会为了克服重力,或是为了让建造更加的可实施,进行简化的形式去满足安全的要求。但是在凤凰中心里面,我们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把那些需要克服重力的构建做的很丰富多彩、很自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形象 。

▲凤凰中心环坡

今天的建筑科技帮助建筑师克服了很多传统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工作, 因为有了新的科技支撑,我们可以克服弱点,让建筑紧紧的控制在建筑师手里面。借助数字手段,建筑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提前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筑设计能做的更好。

新的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形式上的机会,更多的是使建筑更具有严谨性、精确性,建筑就像机器一样的精美。 这个影响是以前没有过的。

05

中国设计从何突破

设计本身是相对比较感性的,中国建筑师有遗传优势。 建筑受到很多技术或管理的体制限制,所以凭一己之力,很难直接有所突破。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整体素养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改善。

建筑行业更多的机会来自于科技的改善。 由于科技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得建筑师有机会去思考更具有前瞻性的一些构想。 科技给中国建筑师创造了和世界建筑师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条件。这对中国的建筑师来说是很积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的前辈没有遇到过的机会。建筑师生活在这个年代是很幸运的事情。

▲凤凰中心外景

现实许多例子可以证明中国建筑的成功,除了获奖外,中国城市很多的成果都成为了世界建筑学领域的标杆,很多范例、样板都会以中国的建筑成果作为榜样。以前在强调中国建筑的时候,往往都是看到类似佛光寺的大屋顶,如今我们既有古老的建筑,也有现代建筑。

随着阅历增加,我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应该从被动式的、由商业委托为主的模式转换到由建筑师来主导的城市建设工作。 这样才能让建筑师的能量有更大的发挥。我最近在研究北京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这些小区所在的区位都特别昂贵,具有极高土地价值,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是最低的。小区里没有电梯,没有停车场,没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老年人没法正常的生活,这些都是建筑师应该有机会去发展的方向。我最近还在研究如何让3D打印和设计结合起来。我们在张家湾建筑双年展上已经完成了样板的模块,就是让所有的建造活动都在工厂完成,到现场只需要拼装。这种建造大部分是靠3D打印,不是传统的拼装技术。这都是现在建筑师面对的新型工作模式 。

06

关于个人的建筑心路历程

如何保持职业热情对我们行业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大概十年之前,建筑学一直是一个备受追捧的专业,今天好像出现了一些变化。 之所以受追捧,也是因为它的创造性,建筑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实现梦想。 而且这些梦想能够持续的呈现在这个世界中,这是别的行业没法实现的。建筑是持久的伫立着,一旦受到欢迎,会一直影响着这个城市生活,建筑师也会收获满足感。

无论是资深建筑师也好,还是普通设计师也好,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很多满足。 尽管可能只做了一个服务与功能的局部,作为设计师会很有成就感。我们工作室有许多年轻的建筑师,可能他们只负责画一个门窗,但画完之后能够被建起来。比如冬奥村的一些门窗很有个性,甚至可以申请专利,可以接受市民的表扬。这种专业活动是独特的,很少有专业像我们这样,无论是纯科学领域,还是纯艺术领域,都不像建筑能这么直接的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这是专业吸引我们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我们能把更多的理念理想的呈现出来,就会有更大的获得感。这也是激励我这么多年有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

建言思想汇之邵韦平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阅读:4171
2022-04-07 15:31:3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oohsunyy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