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城市造像︱探索“观·象”背后,环境与建筑的联系
    建筑师

    oohsunyy · 2021-10-22 13:52:28

从建筑设计到艺术

探索建筑的设计表达

9月16日,Roca Beijing Gallery联合美国建筑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联合举办的城市造像第十一期 “观·象”展览,在北京正式开幕。开幕活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以及Steven Holl Architects 的合伙人Roberto Bannuta作为特邀嘉宾来到现场,三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建筑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深度思考,阐述了理念与建筑功能性本质相结合的逻辑。

01

朱锫

生长于景德镇上的御窑博物馆

本次活动我主要讲的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肌理并非人为规划,而是在生活与劳作中自然形成的,城市的背后隐藏着当地人的生存智慧和极深的文化底蕴。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想法是如何让御窑博物馆与复杂的城市肌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创造一种感染人的氛围,激发更多元的反应。让建筑不仅仅是空间,也是一种公共活动场所,让更多的人遇见、交流。在这里人们可以休息,进行互动,让空间产生一种爱,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当地的文化和气候是博物馆设计的两条重要线索。它有八个拱体,就像风的隧道,实际上是受启发于过去东西向的里弄。拱体沿南北向布置,捕捉南北向的风,五个垂直院子就像五个烟囱,所以水平风的隧道和五个烟囱就把整个建筑变成一个气候装置,我称之为风的装置。当然它还是一个光的装置,也是一个声的装置。在这里面,建筑一直在用自然的因素,自然的采光、通风、声音等等,共同构成博物馆跟人相互关联的部分。建筑要让人们感到舒适、自然。我们想让这座建筑具有意义,与自然产生关系,延续当地文化。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博物馆的设计也特别强调空间体验,开放的拱券和封闭的拱券彼此间布置,每一个拱的尽端都是一个院落。在这里,人们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可以穿梭在户外、室内、半户外、半室内的流动过程中。同时,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了自然光线变化的内部空间,人们在博物馆内部行走时可以感受到光线明暗变化节奏。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人们对建筑的接触,不仅仅是视觉,还有触觉。当我们看到光倾注下来,当我们看到新老窑砖在一起,光线与建筑之间产生非常好的互动,你情不自禁地会去触摸窑体,它的质感对人的五感的诱惑力大大地强化了建筑跟人之间的关系、建筑跟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我们的理解,设计试图重新发现当地的文化和气候的根源,从而创造当代博物馆的一种新经验,并且重新塑造窑、瓷和人之间的血缘同构关系。

▲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本次活动主题为“观·象”,我觉得它有两层表达,一个是想法,另一个是观察,从中国人的角度讲,就是试图理解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事物,从而诞生自己的一种想象力。想法诞生之后,对一个特定环境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重新塑造了某种环境,不一定是空间,可能会涉及到环境、人的心理、触觉、视觉、听觉,以及自然的交融。

▲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我觉得Steven Holl的设计哲学特别崇尚跟自然环境的融合,他的设计往往会先观察周边的环境,再塑造一种设计,试图在建筑和自然之间建立某种交流语言,这是一种东方哲学与西方几何创造构想的完美融合。

▲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像Steven Holl这样的伟大建筑家,设计从不停止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里,他有很多构思,比如文学的、艺术的、设计的,从环境到建筑再到人,从现象学的角度发掘建筑与人的关系。他的建筑伟大之处是一直在拓展建筑的边界,将思想贯穿于每一个作品当中,以及对特定环境的观察,也就是本次活动的主题:“观·象”。

同时,他经过对自然光线的构想、特定地域环境的介入以及结合生态的思考,进行诗意化的建筑空间营造,因此,我觉得Steven Holl的建筑不仅充满了诗意,但更重要的,他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让建筑变得“聪明”,可以反映环境,捕捉自然的气候,给人带来一种新的体验,这就是伟大建筑师的所在。

02

张利

人因工程学是设计的推动力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学术领域名为城市人因工程学。它来自于日常的观察,人们在城市中享受生活,寻求与城市互动的正确之法。中国的城市生活正越来越关注人体。与此同时,在我们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有一个问题一直被反复讨论着:“设计仍然是一门自主的学科吗?”现在也许不再是了。设计需要与生活互动,生活的改变也体现着设计的力量。我们感兴趣的是生活的变化如何反映并以怎样的方式与建筑学科的发展互动。设计一直以来受到技术、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理论等因素的影响,驱动设计进步的不是它自身,而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设计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我们研究城市人因工程学。

▲ 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如果我们把城市看作某种可以与人体互动的人工造物。所有人因工程学的规则和原则都可以被用于建筑领域。人因工程学曾被广泛用于处理安全、效率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将它与城市建筑的设计联系起来,不仅关注人在建成空间中的生存、效率,更关注人的体验,甚至内在价值观的实现。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应用城市人因工程学需要结合设计干预。我们将建成空间划分为五个尺度,分别是宏、远、中、近、微,五个尺度从大到小,几乎城市建成空间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这五个尺度之下以mapping的方式加以图示。我们可以使用人因技术,采集人在建成空间体验的数据,分析、测试、评估人与建成空间的交互系统,从中发现特定的模式与问题,形成对空间设计干预的精准指导。

▲ 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第一组作品是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其中包含这五个尺度的设计策略,运用了城市人因工程学的思路,让事件型公共设施既可以适用于北京2022冬奥会的比赛需求,赛后两座跳台及其相关的设施也将为区域发展、提升城市的活力发挥可持续的长期作用。我们邀请志愿者携带人体运动测量、眼动测量等设备,观察他们的运动、计算行进速度、上坡和下坡的状态变化,通过测试、收集志愿者身处建成环境中的人体数据来验证和优化我们的设计。

▲ 首钢滑雪大跳台

我认为,在如何使用该建筑方面,人们总是比设计师更有创造力。

第二组作品的第一个是阿那亚青少年启行营地,巨大的斜坡为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可能,让他们可以拥有丰富的空间体验,尽情游戏。通过坡道上不同的高度、宽度和坡度的活动空间来鼓励青少年创造性地使用他们的身体进行活动。第二个建筑是在青海玉树的嘉那嘛呢游客服务中心,我们在建筑的屋顶上设计了11座不同朝向的平台,人们站在平台上可以眺望与嘉那嘛呢石堆遗址历史文化圈相关的不同遗迹。这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我们的建筑提供了他们通过空间体验更广泛历史联系的可能。第三个项目是北京延庆谷家营园艺小镇艺术中心,我们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景框,以提示这里曾经有一个舞台,将艺术中心设计在地下,广场一角向上掀起,人们可以登上这掀起的一角观景,也可以看到下面的艺术中心。

▲ 阿那亚青少年启行营地

最后一个近尺度的作品,是苏州网师园里的装置“师无水”,这里的主管是一位艺术史学家,请意大利策展人策划,组织三位中国建筑师以当代设计的方式为苏州园林里设计新的建筑装置。本可以任意选择场地,但我们最终选择了并不显眼的位置,从假山与盆景中学习,设计了一个木板材与玻璃砖结合的假山,并在其中加入仅能容纳一人的无水厕所。它非常受欢迎,20天里使用超过300次。当人们陆续进入这个空间并使用厕所,向上望时,会与天空有一种联系。“师无水”既符合人因工程学,又不影响古迹并在20天的展期结束后可被轻松拆除,具有可持续性。

城市人因工程学正将人体与我们的城市建成环境联系起来,这将是我们持续讨论的话题。

▲ 苏州网师园里的装置“师无水”

03

Roberto Bannura

观察设计中的八大重点

对观念和现象进行制作和展示并不是一项容易的挑战,因为这些主题需要更好的体验,而非解释。我们在努力塑造项目中的现象时使用了什么工具?在涉及到视差、时间和光线、溶解/反射/折射、互补对比、透明度和半透明、纹理和颜色、比例和细节等人类的感知时,从最普遍到最具体,我们已至少使用了8种工具。

视差指的是当观察者在建筑中穿梭时,我们对空间和建筑的感知是如何变化的。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实践的探索,如此重要以至于Steven Holl在2000年专门写了一本名为《视差》(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的书。

▲ Parallax, 2000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在我们之前的探索中,视差塔项目展现了400米超薄塔的概念,重新定义了曼哈顿岛的边缘条件。从建筑群的不同侧面观看,这些细长的体量构成了城市和河流的垂直碎片。在曼哈顿的滨河高速公路上,观众以不同的速度和视角移动,对塔楼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 Edge of a City, Courtesy of Steven Holl Architects

第二个原则是时间和光。我们广泛使用自然光作为建筑“材料”。自然光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两件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改变了室内空间和材料的感知。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规模和地理位置的项目。

▲ Knut Hamsun Center, courtesy of Steven Holl Architects

自公司成立以来,“溶解”一直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探索主题。在我们公司设计的曼哈顿中部的一个公寓项目中,黑色水磨石地板和白色骨料溶解了空间中灰泥墙的感官体验。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也广泛使用了同样的“溶解”原则,在这里,所有的画廊墙壁都柔和地溶解在像云一样的木炭地板上。

▲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 courtesy of Roland Halbe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溶解”的反作用是“反射”,这是我们在项目中反复使用的现象,通过融合于设计中的水池,反映了建筑立面和我们设计的空间。水体的使用是我们努力融合建筑和景观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另一个关系主题是“折射”,我们也利用了水将阳光折射到我们的空间和建筑中。

在成都切开的通透体块建筑中(成都来福士),我们试图结合“反射”和“折射”,将强光射向景观中的池塘表面,将闪烁的光线反射回塔楼,并将光线折射到景观下的中庭零售空间。

▲ Sliced Porosity Block, courtesy of Steven Holl Architects

当我们在一个有着传统建筑语言的地方工作时,互补对比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比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风格,就是使用深色、厚重的石灰石作为主要的材料和建筑语言。我们的新艺术学院项目将半透明轻盈的风格与麦金托什风格形成对比,同时强化其对立的品质。

▲ Glasgow School of Art, courtesy of Iwan Baan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当透明和半透明用作定义空间的元素时,它们为空间创造了一个有趣而模糊的边缘条件,以及它们如何与外部相关联。普林斯顿大学路易斯表演艺术中心的舞蹈工作室也是用半透明的绝缘玻璃封闭的。舞者在使用这个空间时,会说他们感觉好像“站在云端”。

漫射光是艺术制作与展览的最佳光源,这也是我们在博物馆和校园项目中广泛使用半透明玻璃的原因。

在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半透明的发光体量从景观中脱颖而出,成为博物馆扩建的唯一可见元素。半透明在这里也被用作互补对比的现象,与前30年代由怀特和怀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Beaux-Arts石材立面形成对比。

这5个半透明的“灯笼”也是我们博物馆所有室内展区的自然光源。

▲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 courtesy of Andy Ryan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材料是形成现象的关键主角,因为它是建筑中最容易被用户通过触觉感知获得的元素。

我们丹麦的海宁博物馆从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作品以及博物馆收藏的48件他的作品中找到了材料灵感来源。由于曼佐尼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纺织品,我们博物馆的白色混凝土墙是用织物模板排列的,这使得博物馆通过纺织纹理的混凝土与其本身的材料将参观者与博物馆的主题联系起来。

▲ Herning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ourtesy of Steen Gyldendal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作为一种实验性质的实践,物质的探索是一种非常让我们兴奋的事情。我们最新的旭辉北京总部项目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里我们使用了木制刨花板作为混凝土模板。

这是一种微妙的纹理,当顾客接近混凝土墙壁时,在从视觉到触觉感知的缓慢过渡中,这种纹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一旦纹理有明显的触摸感,它将柔和地溶解在距离内过渡的视觉感知。

▲ Cifi Headquarters Beijing, courtesy of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我们对色彩的使用总是有意为之的,通常用来强调项目的原始概念或其他重要方面。在我们北京的当代MOMA项目中,桥梁下方的彩色拱腹强调了“连接复合体”概念中的“连接”。

光的反射是一种更微妙且非物质性的色彩运用。西雅图的伊格纳蒂斯圣殿堂(Chapel of St. Ignatius)使用了彩色玻璃天窗与自然光的结合,创造了一种鼓舞人心的效果,为室内空间所努力传达的灵性服务。

我们位于纽约的D.E. Shaw办公室里,天花板和墙壁凹处的反射光作为一种短暂的、新型的室内设计“材料”,传达出了彩色的光影。

▲ Chapel of St. Ignatius, courtesy of Paul Warchol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规模”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它与人们对建筑大小和密度的感知有关。

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西蒙斯宿舍被看作是一座很大的建筑,一部分原因是它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的边缘,穿过运动场,可以看到强烈的立面视线。

建筑立面给人的印象是有20或30层楼高,但是如果一个人走到近建筑,意识到每层有3个正面开口,就会觉得建筑实际上比最初认为的要小得多。

▲ Simmons Hall at MIT, courtesy of Andy Ryan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与“规模”探索相反的一个例子,是我们位于纽约皇后区的猎人角图书馆(Hunters Point Library),在高耸、密集的住宅楼的映衬下显得很矮小,所以从视觉看上去比实际的要小。

这个项目采用了“压缩”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所有的内部功能都被重叠,并小心地组装成一个三维拼图。这种功能的融合,反过来也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内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循环。

▲ Hunters Point Library, courtesy of Paul Warchol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最后,在我们对”现象”的探索中,达到最个人的感知,是细节带来触觉的所有项目想法和概念。建筑细节是我们在实践中分量较大的内容,因为它是用户亲自触摸和操作的设备(门把手、灯具、水龙头等)中实现概念的基本工具。

在其他概念中,比如我们在纽约莱茵贝克的Ex of In项目,探索了球形空间拦截部分立方体。木质墙壁上的大型雕刻和空间内部开口的几何形状勾勒出球形空间,但更明显的是,当它们变成铸造生物塑料灯具和黄铜水景装置时,它们对人们来说会变得很明显。

▲ Ex of In, courtesy of Paul Warchol and Steven Holl Architects

我们这次在Roca Beijing Gallery举办的“观·象”数字影像展览,展示了我们全球9个重要项目,其中8个现象学装置的组合被创造性地运用,并在这个视频中清晰地表达出来。

阅读:3415
2021-10-22 13:52:2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oohsunyy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