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李逸舒 | 我是任性的理性主义者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1-10-13 09:03:57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致逸设计 总建筑师

李逸舒

建筑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属于生活中的当下,通过建筑来解决城市更迭之中出现的空间问题。李逸舒对设计持有一种平实的职业态度,精专于建筑的同时,也会关注一点文化,关注一点城市中的生活与历史。同时她也是一位理性与感性兼容并蓄的实力派,能够通过理性的逻辑解题破局,再到感性的设计追求,直到回归理性的落地实践

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

商业建筑师

不同的设计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成为一个商业建筑师,还是有社会价值的,是有那种自我成就和满足的东西的。 有时候设计师更像一个医生,我们的存在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实现自我的。

我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在上海黄浦滨江,紧邻世博轴,这是一个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租赁住宅项目。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几百套房子,而是这个空间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人们如何在这交流和生活。一直以来,居住地块内的空间都是极度私有化,这产生了很多看上去很美但是却非常消极的空间。我希望我们的项目空间是完全开放,安全,舒适的。傍晚的时候,小孩在绿地里玩耍,妈妈在书吧里喝咖啡,再到菜场买一束鲜花。……这是设计师能创造舒适空间环境,给生活创造出来的更多可能性。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住区变化

更接近普罗大众的居住与生活场景

这大概就是比仅仅实现自我更具有成就感的事情。 普罗大众生活和使用的商业建筑,它的社会性或者城市感在逐渐增强,人们还是更需要能够带来生活感的东西。生活可以变,但我觉得还是要有那点“气息”在,如果“气息”没有了,我觉得整个建筑的自身价值和别的商品没有任何差异性,它就是冷冰冰的快餐。

设,是手段

计,是目标

刚开始学习建筑学,我其实会更关注建筑的技法,被技法的层面吸引。看了许多建筑大师的设计,但那个时候纯粹是从技术层面或者说从美学层面去了解大师的作品和设计,但是它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其实跟我们的现实是脱离的,我没办法理解它产生的真正原因,它们的使用状态、社会效益都是未知的。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时候产生的设计其实是很脆弱的。

慢慢的,在职业的过程中,我慢慢从理解物到理解人。我开始越关注“普世”的东西,多方面多维度地去关照城市、社会、人群。

设计就是一个人价值观与哲学观的体现,设计的目的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达,我们工作的价值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设计不是花拳绣腿,不是锦上添花,而应该是雪中送炭。

李逸舒在项目工地现场,专注于施工环节的把控

我记得Studio Gang在纽约做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建筑,一座规模不大的消防站,中国很少有设计师去做这类建筑空间,无非就是底层停车上面住人,消防员从上面下来开着车快速出发,好像就是一个很简单纯粹的动线。特别的点是设计师在立面上掏了很多看似是无序的洞,但这些洞就像显示器,对应消防员的出勤动线,展示了消防员的工作。周末,消防员的家人在室外的草地上烧烤,而且通过这些洞,孩子可以看到他们的爸爸的训练,像超人一样滑下来。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传统的建筑美学,更多体现对人的尊重,对个体情感关系的维系,对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手绘草图,从中汲取一些关于“设与计”的思考

Studio Gang设计的纽约消防局,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计的层面,我们能看到多远,设计才能达到多远。美学是设计工作最基本的东西。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行业的剧烈扩张,建筑的艺术性在消薄,同时它的社会性却在增强。

纯粹的东西能够打动我,但是我知道其实生活的本身并不是这样子的。你想做一个特别纯粹的人,在这个社会很难生存下去;你想做一个特别极致的人,依然很难去跟这个社会真正的包容在一起。 如果我做的项目能够为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一种包容的感觉,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和多元,成为更加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那这也是设计的本质。

坚守价值观

不断打破边界

设计师应当都是有价值观的。首先有一个底线,这是不可触碰的,其实也是很容易实现的。我的底线就是不浪费。我希望自己做的每个东西不管是空间也好,造型也好,对将来的使用者都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很早之前我在嘉兴做过一个售楼处,为了展示效果,设计了一个有水的院子。当真正使用时,它是商业的后院,一个没人愿意去的消极空间。这种浪费的设计是我不认同的。几乎在同一年我们完成了一个在扬州的社区邻里中心,同时兼做售楼处。当售楼功能完成了,开放的广场上,周边的居民在休憩,图书大厅内,父母带着孩子在读书。

扬州某项目的邻里中心,关注更多后期作为公众化使用的市民行为

“很多时候,设计是在束缚中创新,创新亦是对资源的整合和功能的优化,最终带来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创新。”

其实设计师真正的工作不是那么天马行空或者唯美主义,很多时候就是很现实、很基础、很多条条框框的情况下去创新。 我最初对于设计的兴奋点和出发点,就其实来源于价值资源的最大化运用,这也是我理解的设计本身最大的特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就是在空间层面的对于资源的重新分配,无论是基于大数据的机器,还是基于经验与体验的设计师,最重要的都是要重新建构一套资源的配置法则,在某个空间里得以实现。

杭州玖峯汇即是一个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实现资源整合,最终即保证业主的开发利益,同时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项目规划条件要求15%的自持住宅面积,在规划开始,我们将自持住宅集中在地块西侧布置,保证可售住宅占有尽量多的土地,实现货值最大化。

自持公寓部分设计受限于面宽与高度,通过数据推演得出的空间优化解

入口形象的人视角度实景图,虚实变化、高低错动的城市界面

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即满足规范,又实现建筑体积最大化是设计的难点。在自持住宅设计中,我们利用杭州当地技术规定,建筑间距有面宽和高度两种控制方式,低的部分用高度系数控制,高的部分用面宽系数控制。这样形成建筑体型的高低变化。并最终通过立面造型的高低错动,虚实变化形成丰富的城市界面。

入口展示空间布局,在限制条件下的场所进行有张力的设计

在城市的入口空间两栋建筑一高一低,一板一点形成半围合的开放空间。再通过底层裙房的错动、围合、架空,形成丰富的体验空间。

入口展示空间的形态:极致限制条件下,经过逻辑推演之后生成的形式语言

我认为建筑设计师是所有行业的一个领头行业,我们不光要解决技术层面、建筑层面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兼顾统筹考虑整个项目,有时候的角色会变成一个使用者的代言人或诉求者,我在这个时候会把一些使用者的诉求和想法,提给景观、室内、幕墙、灯光的一些专业出口。更多时候我会倾向于通过反向思考,不断提出一些不同于传统思路的解题方式,它可能会很多种跳跃性,但却会给设计带来很多全然不同的视角。

不忘初心

做一个有设计感的团队

以前我会觉得建筑师一定是从个体出发的,需要自我承受和自我满足,但现在我对自己职业的一个终点规划,或者说是想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是打造一个团队。我认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才能去把一项事业做完,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了的。“这不是一个生产团队,对设计的初心更重要,并适时发挥自我的特长。”

工作日常

之所以一个团队能够在一起,核心还是在于价值观的统一。这个价值观绝对不是美学的统一。审美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在某个时间点某个时间段都可以是有变化、有差异的。设计的价值观,是对设计价值的判断与认同,设计的核心是对社会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希望通过设计的过程寻求一个平衡点,既有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能把社会的一些公共空间、市民的一些需求去实现。

关照青年设计师的喜好,团队看展活动留念

如果说“建筑师”侧重技术,那么“总建筑师”则偏向管理。作为职业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运营能力,管理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开发项目。 如果一开始就用利益去驱动去做设计,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那种紧张会成为一种负能量的消耗。如果用平常心且当成一个事业去做,能看到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或者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找到比较舒适的状态。

大道至简,守正出奇。这是一种自由,是一种不被物质或者利益驱动的自由。我觉得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自我,是我做设计这个行业或者做任何一个事情,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团队主要负责人们在一起开会讨论

回想我自己工作的20年,也发生了角色定位的转变。最开始我只是当个职业,毕竟设计师解决最基本的温饱,是很容易能够实现的。但是做设计行业想做到大富大贵,其实不太可能,到一定时候肯定要有物质之外、精神之上的价值观诉求,否则没有办法坚持去做这个行业。

作为一位女性,我做到了精神层面的自由与独立至关重要。我认为对自我的价值不需要别人的认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设计而论设计,才能不随波逐流,才能在细微之处见真情。

设计可以是理性的种子,生发出感性的花。

本文图片由致逸设计提供

阅读:3548
2021-10-13 09:03:57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