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看见 |看不见的城市—— 恩宁路二期阶砖巷改造项目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1-10-09 16:06:26

“在梦中的城市里,他正值青春,而到达依西多拉城时,他已年老,广场上有一堵墙,老人们倚坐在那里看着过往的年轻人,他和这些老人并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记忆。”

----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一座城,就如一个人,具有生命力,年轻或成熟,在时光中沉淀成为记忆,记忆在发展中成为未来。

文化环境

本案位于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广州西关老城核心区,具有浓厚的历史印记、街区传统文化和岭南特色。临近片区地标粤剧艺术博物馆,更增添本案的在地文化底蕴。

地理环境

本案所在的场地地基条件地下水位高,淤泥质土含水率高;主体结构材料砂浆、青砖、混凝土强度显著偏低;建筑物之间距离较小,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空间关系甚为复杂。且所处地块内部有民房,原本完整的地块一分为二。

初步思考

如何结合本案具体环境的优劣,如何平衡传统延续与设计创新,如何处理与民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市民生活,是本案设计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03 空间设计理念阐述

看见|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主题,新旧交替是永恒。

本案意在思考和探索,为城市旧有片区如何更好适应城市发展做一次尝试。以不断勘查、讨论及论证,在城市的记忆中挖掘元素,在新旧之中以人性化社区理念,打造具有人文特性的城市新型街区,借设计为载体来诠释和展现,看见那些在城市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看不见”。

1)在规划中

“对一个城市的描述,不应该只呈现它的现在,还应该包含它全部的过去,尽管它的过去在时间中化为了大街小巷中的痕迹。”

大街小巷即为西关印象,西关在广州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市民印象中的街区,并在生活中沉淀留下浓厚却无形的街区生活痕迹。这些看不见的生活人文和城市记忆,片区通过看的见肌理及空间规划来诠释。

整体规划延续街区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最大化保留原有城市肌理,保护现有传统街巷,尊重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修补街区肌理,打造“三横五纵”的空间格局,突出岭南地方特色与在地文化。

本案临近片区地标粤剧艺术博物馆,属于公共广场区与传统街巷区的过渡区域。为更好衔接过渡区域及片区内部,规划以体块穿插的空间手法形成大量的骑楼空间,自然而然引导人流到街巷内部。

整个规划设计尊重人本主义,设置的骑楼空间不仅疏导区域慢行网络,引导和激活片区活力,且开放给市民享受,为人们遮风挡雨,整体“联系共生,有机融合”,形成邻里友好的街区布局与连续有趣的宜居环境。规划也充分尊重新建组团地块中间留下的民居,给予一定距离以保证其私密性,设置连廊及灰空间营造原有的街区尺度,让片区更亲切及人性化。

2)在建筑中

“然而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针的天线上、在旗杆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抓花的痕迹、刻凿的痕迹、涂鸦的痕迹。”

历史和文化或是无形可见,但却留有痕迹可寻。对既有建筑仔细勘查和调研,判断结构现状,按结构安全系数与破坏程度对建筑进行分析,在痕迹中看到那些无形的历史及文化意义的部分,分类对应采取措施:保护、修缮、整治、复建与新建。

建筑改造总体遵循岭南传统建筑的立面风格,片区整体冷暖色调穿插错落设置,以看的见的组团内部合理搭配与周边街巷及其所无形的片区文化有机融合。

3)在空间中

“城的组合元素如果缺乏相连的线索、没有内在规律、没有一定比例也没有相互交流,就必须给排除在可以想像的城市之外。”

在空间中,用看的见的建筑元素来画说看不见的风貌人文,把一座城的相连线索、内在规律等,用看的见城的组合元素来交流,如空间细节。

空间细节的处理,包括建筑的立面比例、材料运用、开窗形式、窗花与山花细节等方面,充分找寻与地块周边相连的线索,以岭南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与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整个改造的建筑组团与周边原有建筑以内在规律和谐并存,以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完成彼此的交流。

外墙局部设计的镂空砖墙,源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营造一种若隐若现的光影效果。通过双层墙体的处理,既能满足现代建筑对于防水保温等实际功能需求,又能达到透而不漏的视觉光影,充满想象。

4)在持续中

“你喜欢一个城,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只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

城市持续发展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同时让人思考自己人生意义的问题,而看到城市中那些新旧的对比和延续,似乎也在提示着人生意义的答案。

城市不断优化功能,新材料的应用和旧材料的保留,产生对比但也延续融合,能从中体察到看不见的过去及未来。

本案保留广州西关骑楼原有的底层商业功能与处理手法,将上层作为个性化创意办公空间与下层商业进行一体化串联,通过每层特色阳台的设置,优化整体服务功能。“看不见的风景造就了看的见得风景”,以非遗体验、文化创意为主的沉浸式人文风情体验,让人们看见故事里的“最广州”。

以可持续性为考虑,建筑立面改造总体遵循岭南传统建筑的立面风格,以青砖,红砖,青瓦,浅灰色水刷石等本地材料为主,不仅与周边建筑呼应,同时不失其所蕴藏的经年代和岁月洗礼的沧桑感和时光感。淳朴低调的在地文化持续引人入胜,过去现在契合在同一维度。

本案借助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发泡陶瓷,对一些纹样复杂的岭南建筑构件细节进行复制,利用其轻质、节能、防水等特性,替代原本的石材,既减少构件本身的重量,且可节约成本。

本案还采用具有现代工艺材料,新旧材料对比形成对话,赋予新建及改造后建筑个性,同时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

04 结尾

“他追寻的东西永远在前方,而且,即使是过去的事,那过去也随着他的旅程逐渐改变,因为旅人的过去是随着他所走的路径而改变的:这不是指每过一天就增添一天的那种最近的过去,是指更遥远的过去。每次抵达一个新城市,旅人都会再度发现一段自己不知道的过去:你不复存在的故我或者你已经失去主权的东西,这变异的感觉埋伏在无主的异地守候你。”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或许就如旅人,都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城市发展进程中,也会不断看见沉淀下来的记忆以及无形。

本案意在为城市旧有片区如何更好适应城市发展做一次尝试,探讨城市未来新旧交替有理依据和处理。

05 项目参数 + 设计师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恩宁路阶砖巷

项目类别:改造

业主名称:广州万恩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

设计面积:3386 平方米

设计开始时间:2019-06-15

设计落地时间:2020-08-01

项目基本材质:青砖、红砖、水刷石、青瓦、麻石、深灰色铝合金、超白玻璃、彩色玻璃、质感涂料、发泡陶瓷

项目色调:青灰色、白色、红色、深灰色

设计风格: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结合现代手法

设计团队:IDC国际设计中心(GDAD)

摄影团队:IVY.蔓视觉影像

主持建筑师:许成汉

建筑师:胡曼莹、邹天航、王一丁、马千程、谢佩雯、黄辉辉(结构)

阅读:1437
2021-10-09 16:06:2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