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李振宇的二十年建筑档案小结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1-10-09 10:05:48

Sep.

30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李振宇教授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振宇

这一次建筑档案走进李振宇的建筑工作室,像是听了一节共享建筑学课,经历了一个建筑师的二十年建筑时间,这位建筑师依旧保持一份童趣,在“知”与“守”之间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建筑观。自上次“我是一名业余建筑师”开始,得知他白话建筑的思想基底,此次对话,他正式“以建筑师之名”,带我们走进了他开始从“所谓业余”到“职业建筑师”的身份转化,他也将带着更加自由的创作信念感迈向了对共享建筑学的研究与实践。

“设计,需要通过共享关注生活的基本面。如果我们关注了共享,就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形式,对于从事建筑创作的人来说,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是很重要的。”

围绕我的工作,我做了一个表格

画星星是我做的比较好的,双圈是做的还行,单圈是没成功的。

我从2001年回国以后,基本上做了五件事: 住宅设计、类型学、外交建筑、城中厂的社区化改造和共享建筑学。

实际上我现在做的工作概括起来是: 白话建筑 、 类型贡献 、山水社区、迈向共享建筑学。 这是一步步递进的。我做的这个表格,记录着作为建筑系教师要做的事情:课程、论文、设计、基金课题,表格上面画的星星表示我做的比较好的,双圈表示做的还行,单圈表示没有成功。比如说居住建筑,如果把规划算进去,我大概从1991年到现在做过的住宅有2000万平方米。我教的课很多,写的论文也不少,前后拿到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类型学方面,有大量实践,课程也很多,其中有一个上了将近20年的课叫《现代住宅类型学》。 我写了大量论文并且拿到了一些基金。外交建筑中我们也有实践,不过外交建筑的课程不多,没有获得基金,倒是有几篇很有意思的论文。

有一篇文章叫《中国的样子》,在国外,中国的样子可以通过大使馆、总领馆来表达,使馆长什么样,国家就相应会是什么样子。 还有一篇和我的博士生唐可清共同完成的《和而不同》。在城市设计肌理等方面要和而不同,我们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找到共性。

类型学建筑实践-住宅设计作品

我们在20年当中一直在努力开展外交建筑,但是造出来的并不多。 我们做的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就找到共同点——院子。中国有四合院,德国有Block大院,这两个院子找到最小公倍数,使中国人看着像中国的东西,外国人觉得跟慕尼黑也不突兀。在形式风格上也要和而不同。我们做的形式风格是方方的,看着有点中国味,里面甚至有九宫格隐含在里面,但是与周边环境能融合。我们坚决反对去做个金色的大屋顶来显示我是中国,过于异国情调。另外,功能空间上和安防上也要和而不同。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馆舍

我出过一本小书,是上海建筑学会评的杰出青年建筑师,按照拼音我是排第十。书里面四个部分分别是: 宅语、城记、桃李、人际 。我觉得做过不同的事情,人生很丰富,很有意思。这算是我自己的一个自白:“设计过的房子,读过的城,指导过的学生,见过的人”。

做住宅设计,主要致力于在普通的商品住宅里面如何做出有趣的变化。白话建筑是指要在普通的建筑当中找到乐趣。 为什么我们要吃饭?吃饭的目的当然为了活着,要有营养,要卫生。十块钱一件T恤也能御寒遮羞,但是我们去吃饭的时候要追求好吃,买衣服的时候一定要说它好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给我们带来快乐。那么为什么普通的建筑不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除了我们能有厨房、有厕所、有卧室、有阳台、有日照、有通风以外,还能带来乐趣,这就是白话建筑。

白话建筑是我们关注的日常题材,类型贡献是工作的方式。 类型 学是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收获最大,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我的老师彼得·海尔勒有个口头禅,叫“ 类型学的贡献 ”。类型学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把空间的定式化为一个变形,通过变形来找到陌生感、找到一种新的变化。

李振宇与德国住宅研究相关的出版物

在我们的设计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捧屋”。常规的类型是我们平层的住宅和复式的住宅。但是平层还不够有趣,复式面积太大,因此我们就做了个变化。捧屋下面大上面小,把它叠起来就变成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用类型学的方法。再比如说雁屋,它的平面像个大雁,是L型的,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我提供了一个短视频作品,主题是“ 宅语3 ”,用手来表达空间的特点。我们做了不同的院子,用手来表达不同的院子,包括L型的院子、围合的院子、半开口的院子等各种大小院子。

“宅语”开始是用来描述,后来就变成了一种方法。 我们做了个很新颖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用手势就能表达它是什么样的。平面是个L型,但是把一三层和二四层拉开后就有了错动,所以它立面上看上去的语言和平面上的语言都可以表达出来。开始是用手势去描述空间,后来变成用手势去引导,也可以说是在手势的演绎里去影响空间。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武汉大学工学部方案

类型学还运用在了一项大型规划上。整个用地是有两个湖的三角地,我们做了“人”字形的一撇一捺:一个大撇和一个小捺,同时在大撇的地方做了很多的开口院,把不同的学院开口向湖景,形成了一个面向24平方公里的潟湖的开口院。我们在类型学的发展当中,把一个建筑变为一组,空间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有两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我们做的是四分之三院,圆形是一个正方形去掉四分之一,然后慢慢变成六角形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一千平方米左右的合院,特别在于有个开口是朝向潟湖。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一体化设计

我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前前后后大概有将近100个。我经常和他们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其实学生也在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在试图把一些经验分享给学生。在空闲的时候,尝试用类型学的想法、手语的想法来发展一些有趣的空间,这是我独创的方式。

研究“山水社区”是站在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我们的问题。 对于山水城市,我们受宁波规划局的委托,做了一个很有效的山水城市的课题。他们现在就参考我们这套方法在引导他们6个特殊区域的城市建设,也请我们做了一些城市设计。在100年前,我们的楼都很低,只有两层楼。如今像上海这样的地方,平均高度达到了100米。人的视点的中位线是50米,在50米的情况下看到的山水和在1米5看到的山水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的建筑从两维的变成三维的,高起来了。景观房、江景房、滨海房等等景观绿地旁边的房子,住户平着看不到树梢,走到阳台上是往下看的,因此又带来了很多“山水社区”的新的机会。

青岛“湖光山色”住宅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城中厂的社区化改造蕴藏着无限可能。 城中厂是跟城中村相对应的,尤其是在长三角地区,有很多的城中厂。最早建厂的时候一定是在水路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随着城市不断的拓展,河就变成了城市当中的了,于是这个地方今天就需要改造。关于城中的改造,当时我们讨论有1.0、2.0、3.0的版本。1.0是把它拆掉,2.0是把它变成创意园,3.0的目的是要把城中厂变成城市的一部分,把它平常化。实施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保留几样重要的东西。首先要保留原来厂里的道路,因为厂里的道路很奇怪很有特色,与街道不一样。其次要保留有价值的建筑物。接着要保留有工业痕迹的构筑物和一些部件。

嘉兴甪里街民丰冶金厂更新改造城市设计方案

今天能够免于饥荒,是因为生产力提高带动物质生产大幅度提高。工业不仅是我们城市的摇篮,还是我们这一辈人的摇篮。离开了工业,我们就不会有激光笔、照相机、手机、手表,也不会有如今幸福的生活。最后要把原有的绿化尽可能的融入到城市当中,达到拆掉围墙就能融入城市的程度。此外,城市的城中厂经过改造后应该承担一些功能。改造后的城中厂要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支撑的服务。城里面需要建造很多东西:音乐厅、篮球馆、排球馆、停车场、游泳池等等。如果把住宅拆掉了去造这些,再把厂拆掉了造住宅会形成很多浪费。厂的大空间能够植入新的社区并成为社区中心,它可以成为一个能源站、停车场、小菜场等等,把社区综合服务的功能摆到厂里可以节能环保。居住功能是另一个需要满足的功能。再有就是办公功能。这三种功能应该在城中厂里作为正常化的社区出现。

共享建筑学是我最为重要的研究工作。能有共享建筑学这个灵感,我要感谢三个人。

第一个就是Peter Eisenman。在2002年的uia柏林大会上他说,进入信息社会,建筑发生了变化。比如从前设计邮电局,要反映出邮电局的特征;但是进入信息社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别的方法来知道他是邮电局,所以建筑就不用像邮电局了。我深受触动,过了很多年还记得这个例子。他这句话对错各半。对在邮电局确实不需要像邮电局,错在现在都没有邮电局了。

第二个对我有影响的人是深圳建科所的董事长叶青女士,她是一个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著名建筑学人。她出了三本书:《共享设计》、《共享建造》、《共享营运》,带领团队建成了深圳建科院大楼,一座非常有意义的共享建筑,这对我有直接影响。

第三个对我有启发的人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原院长Tom Kvan,后来他到墨尔本大学做设计学院的院长,随后成为墨尔本大学的副校长。在他主持下花了7年时间造了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的一栋新楼。他提出了如今课堂仅需要四样东西:WiFi、电脑或者手机、电插座、坐的地方。有了这些处处都是课堂。所以他把所有的走廊都变宽了,走廊旁边有许多可以坐的位置,大厅里摆了长桌。他的教室不再是固定教室了,变成了有移动门的。他把教室变成了一个能够共享的空间。

形式追随什么?

生存、秩序、功能、多元、生态、共享

随着时代、观念的发展

形式追随的东西也在不停变化

如今共享建筑学正成为一种现象

我们从2017年开始研究共享建筑学,已经研究有5年了。从第一次讲共享建筑学到现在也有4年了。我们前几天有一个讲座,名字是“以共享的名义:研究与设计实践”。做建筑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建筑的形式从哪里来?这一直是建筑师、建筑学者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形式追随的东西正不断变化。

实践·共享改变形式

世纪之交的时候形式追随的是生态。以生态的名义能够拓展出很多新的形式。再往前推,是一个我们独有的发现: 在上古时期,形式追随生存。即只要能活下去,就是好形式。 比如简单搭成的窝棚能让人活下去,爱斯基摩人的冰屋也能让人活下去。

形式追随生存-图源:网络

但是到了奴隶社会或者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变大,这时候要指挥更多的一段时间,是形式追随秩序。 建筑它在扮演一个指挥资源的角色,城市也扮演一个角色。周王朝时,诸侯之国是有等级的。天子之国和诸侯之国有一个特别的变化——诸侯之国要在南面要留个缺口,有过错时天子用来派兵进行惩罚。秩序表示了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为什么太和殿要做到最高?为什么欧洲的城市教堂最高?因为它是秩序的灵魂。那时候没有电报,也没有电话,都是靠视线。所以视野里面出现的城市和建筑的形象,它是掌管着社会的秩序。一般的老百姓三间五架,但是达官显贵就可以是五间七架,封了王了就可以七间,到国王、皇帝就可以九间,祾恩典殿就十一间。宝塔可以到七级,只有皇宫或寺庙才可以用红色的,老百姓不能用红色或黄色的。形式是追随秩序的,西方也是这样。比如俾斯麦时期的忘忧宫,流线非常不合理,并且有意识地把面宽拉得很长的,进深很浅。这体现了尺度、中心、规范与权利。再比如法国国王路易的凡尔赛花园是放射性的,它强调的也一样是中心,是秩序,是控制。

形式追随秩序-图源:网络

中国人之所以讲究坐北朝南,其中有气候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一种秩序。我的高祖父李静之因为字写得好,曾去北京谢恩,随后又被封了从六品。但是他根本看不到皇太后,跪在殿外面磕头,只能模模糊糊看到殿里面有一个影子。这就是形式追随秩序。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现代主义出现的背景就是机器革命的出现。电报、电话、蒸汽机等接连问世,对人们生活造成了巨大改变。此时可以用电报来指挥社会资源,形式就可以追随功能了。 形式追随功能反映到我们建筑空间上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缩短距离、缩短流线。

形式追随功能-图源:网络

在早期的时候,流线是秩序。按理说进皇宫朝圣面君的功能是不对的,跪在太和殿外面的人黑压压一片,没办法看见里面的人,更不可能和皇帝对话。到了现代主义变成集中式,变成了里面是什么平面,外面就是什么立面,这就是 形式追随功能 。总的来说,形式追随功能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

现代主义-包豪斯校舍(左)威森霍夫试验住宅(右)摄影:李振宇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一批人不满足形式追随功能了,就出现了 形式追随多元 ,往往是为了多元而多元。 查尔斯·摩尔和罗伯特·文丘里这批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小孩形容“家”会用手比划两个斜坡,这就成了一个稳定的家。所以他们要重新找到这种形式的含义,有隐喻、有象征、有文脉,甚至于有拼贴,渐渐地有很多的东西都出现了。形式追随多元与形式追随功能形成了一种对抗,且对抗很有成效,尤其是对中国的建筑的发展来说。现在很多的区长、局长、市长、管委会主任提到历史建筑周边的建筑,都会想到搞点“符号”来呼应一下,追求多元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跳舞的房子” (左) 摄影:卢汀滢

维也纳城市轨道住宅(右) 摄影:李振宇

到了2000年前后,以欧洲建筑界为代表,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怎么节约能源?怎么来保护自然环境? 形式追随生态 应运而生。我在很多年前和邓丰合作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形式追随生态”。比如斯蒂凡诺·博埃里在米兰设计的垂直森林为什么要把阳台挑在外面,并且种上树?这就是一种形式追随生态,它表达的意义是人们对社会的一个新的要求。

形式追随生态-米兰垂直森林(左)宁波博物馆(右) 摄影:李振宇

形式追随生态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出现了新的变化—— 形式追随共享。 至今我做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了32年,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就是共享建筑学。我很骄傲,我们在全世界第一个把共享建筑学“Sharing architecture”两个词连在一起的。“Sharing architecture”虽然以前存在,但是是在计算机科学里面,意思为“建构共同的管道”。在这个层面上,别人的手机和我的电脑对接需要“sharing architecture”来建造一个能够共享的结构,这决定着代码、数据能不能识别、作出指令,最终达到互通的目的。 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第一个提出了“共享建筑学”。这个词,我们工作室是全世界最先提出。 我请教了吴志强院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建议我以后的工作就盯住“共享建筑学”来做研究,做设计。

信息化改变着建筑认知

建筑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在被颠覆

古今对比

寻找新的共享灵感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和建筑设计策略至少出现了五种新的转化。关于算法和体验,过去的建筑主要靠体验,现在有明确的算法。比如说做星巴克店招,在上海最受欢迎的点和在广西不同;需要的大小、尺寸、字体、颜色通过强大的人工智能都可以计算。就像做菜时的用料,盐少许、糖适量、黄酒若干,通过算法可以比较精确的算出来。

关于环境与建构,是指从“造什么”到取舍“造不造”。关于社会与美学,过去只讲漂亮就行了,现在要关注社会公平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把社会公平性考虑进去了以后,可能在有些地方就会超越美观。关于当代和传统。何为传统?现代主义是传统,所有形成定论的东西都是传统,而当代就是不确定的东西。现在我们去星级酒店,很多地方要找当代感。比如卫生间的窗面对着床,不过它可能会有一个工具加载,比如一摁玻璃就看不见了,一摁就变透明了。 专属与共享这一点最为重要,由于有了共享意义,建筑的一些基本原理会颠覆。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全民共享。 城市的两个字就是共享的结果。城是共同防御,市是共同交易,城市则是搭了一个共享空间来给大家用。全民共享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古代有“贱民不许”的限制。从雅典的安哥拉广场(Agora),到现在的杨浦滨江,都是全民共享。街头绿地不用拿着身份证、要许可才能进,几乎所有有市民权的人都能去。

安哥拉广场遗址(左)图片来源:网络

谈一谈 让渡共享。 举个例子:在明代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但是从清明到端午这一段时间,所有人都可以去。只要给门卫扔一点茶汤钱,穿着得体就能进入。这就是让渡权利,是使用空间的让渡。汇丰银行把底层空间让渡给城市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苏州园林(左) 香港汇丰银行(右)图片来源:网络

斯图加特美术馆有个大斜坡,用于从下面走到山上。本来走到山上可以用一个坡道,从旁边走过去,但是斯德林很厉害,他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题材。没有买票的人,也可免费欣赏艺术品,从大斜坡走到庭院的旁边,看着核心庭院里面摆的公共艺术品上山。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把上面让渡,一个是把下面让渡,还有把中间让渡的例子。

约翰·波特曼造的所有的酒店里都有一个中庭让渡给城市。在上海的波特曼大酒店下面四层全部架空变成了广场,车子可以开进去兜一圈再出来。地基是酒店的,但是把地基架起来给了城市。这带来的好处是它有了延展。他早年设计凯悦酒店做了一个金字塔形,整个金字塔内核全是空的,街上有四面的门都可以进入塔。 路人在外面没地方呆或者想上厕所都可以到酒店大堂去,这就是让渡。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左)旧金山凯悦酒店中庭(右) 摄影:李振宇

聊一聊 群共享。 群就是QQ群、微信群。古代就有群共享,如古代结社。结了海棠社或东林党人的东林社,大家互通有无,今天到一个人的花园玩,明天到另一个人的花园去。在这个群里面是资源共享的,有一本书可以供别人拿去看,有个厨子也可以借给别人烧饭。西方也是这样,如西方的贵族有沙龙。

我认为群共享的高点是进入21世纪。有了个人移动终端以后,我们在网上建群非常容易。可以有遛狗群、晒娃群、吃饭群和夜跑群等,然后在群里面分享信息、分享空间。 群共享就是今天我们来使用共享空间、共享建筑学的主体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学中心 (左)©Diller Scofidio + Renfro建筑事务所

清华大学海洋中心 (右)©OPEN事务所官网

过去是全民共享,然后是让渡共享,现在到群共享,这就是历史的发展。

从空间上或从时空上来说,共享有四种形式。第一个叫 分隔 ,一堵围墙隔开,左边和右边归不同的人用,这便是分隔。第二种叫 分层 ,上面和下面分给不同的人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奥斯陆歌剧院。买票去的观众有1000人,爬到屋顶上的人有2000人,这才是人民的建筑。

奥斯陆歌剧院24小时开放的屋顶 摄影:朱怡晨

第三个就是 分时共享 。现在上海有些店,一个店有四个租户。早上出售早饭,中午出售盒饭,晚上出售正餐,半夜出售烧烤。 我们主要是强调主体共享,但还有一种叫客体共享。 这个就跟第四个 分化共享 有关。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观点来看,大流量的要放在下面,小流量的放在上面,这是减少交通量,是合理的。但现在商场都是把电影院放在最高,把看电影的流量分给每层店铺,这便是客体共享。 流量意味着要共享。共享倒过来讲,除了分层、分隔、分时,还有一种就是共时,也就是在同一个时间让你被人家共享。

上海“好处”(Meet Best)分时共享客厅

WeWork共享办公区和集中办公区 摄影:卢汀滢

形式追随共享的建筑设计

有趣且贴合使用者需求

大胆且提供无限可能

形式追随共享可以通过内外边界的模糊。奥斯陆歌剧院最高明的地方是内外边界的模糊,把内和外融为一体。 还可以通过线性空间的延展, 纽约的高线公园,就是从我们讲形式追随功能和形式追随共享最大的区别之一。

以前我们学现代主义理论的时候,路要越短越好,流线最短。流线短则没有共享,自从共享建筑学以后,开始越来越长。深圳机场前一公里之所以拉那么长,是在 共享人流 ,飞机晚点的人们就有时间去购物。也可以通过透明性,用建筑的外表来告诉你,这是可以共享的。最后可以通过公共私密空间的融合组合,把公共的无限的扩大,把专用的部分尽量的缩小,基本到了1:1。

以共享的名义-研究与设计实践

▎手语·宅语

2018年

对于形式追随共享,我们也做了许多设计和实践。之前提到的宅语,严格来说它的共享性不是那么强,但是勉强也可以算是一个共享。我从2000年开始关注typology,即在中国的语境下,寻找那些已经成为原型的东西,并且不断打破这些理念。大概在四年前,我们新开发了一种设计手法——“ 手语·宅语 ”,用手语的方法来表达住宅的空间类型。比如说“捧屋”、“架屋”、“合屋”、“围屋”、“雁屋”。通过用手语的表达,可以找到新的类型的贡献。当然对今天的住宅,我们就是坚持追求要多元。

▎常州皇粮浜实验学校与钟楼区全民健身中心设计

2016-2020年 合作者:卢斌 宋健健 张一丹 张篪 梅卿等

我们真正共享的、已经建成的是常州皇粮浜学校及全民健身中心。它是中学、小学、少年宫、全民健身中心、宿舍的五重共享。 首先在空间上的共享。 少年宫是潮汐式的,中学和少年宫是分时共享。假期里少年宫多一点,学期里学校多一点。其次就是共享的地下停车库,整个下面是个地下停车库,学生的接送都在地下完成。所以停车场是社会停车场,是全民健身中心的停车场,也是学校停车场。

第三个就是学校和社区共享了足球场以及体育设施。第四个就是共享了教练员与体育老师。最后要共享人。常州是一个中等城市,大多数的毕业生将来都留在学校里。这些人将来便要成为全民健身中心终身的用户。终身锻炼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大家觉得这里是个宜居的、能长期在这里待下去的地方。感谢常州的甲方领导,我认为他们的战略是很高明的。

▎浦东三林回迁安置房概念规划及建筑方案

2017年 合作者:卢斌 宋健健 束逸天 孙二奇 姚严奇 王春彧 顾闻 张一丹 王浩宇 张篪 梅卿等

2017年浦东三林动迁安置房方案,我们为浦东三林地区做的动迁安置房,一共27公顷,五十多万平米。 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变化,可惜最后没有实现。尽管没有实现,我们付出的努力都将在以后找更多的机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那些变化与享受。

接下来介绍一下这个设计。田字院,上面可以上去,底下十字廊是架空的,小孩在下雨天可以在连廊里跑来跑去,老先生、老太太在那可以打毛线、打牌、下棋。这个房子是个共享的零公摊屋顶平台,我们是把这个房子变成了退台式,最中间上方的这个住宅,是没有一个平方米的公摊面积,并非所有的楼梯都是室外楼梯,是把每1平米的容积率都让动迁住宅能够彻底来享受。

动迁安置房以共享空间为灵魂 ,比如说这两组建筑中间有一个共享的,建筑是临水的,朝西偏南。这几栋房子组成了一个50米×50米的小的block。动迁房的住户都是属于比较中低收入,我就设计一个场景,如果家里很小,孩子不愿意叫同学到家里去,可是如果他住在这个地方,虽然家里小,但是院子大,还有河边可以玩。

差一点点这个方案就实施了,我们是第一名,也是中标方案。最后很可惜,擦肩而过。我们想,命运关上了这扇门,一定会在别的地方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我们等待着这扇窗。庭院住宅,也是动迁住宅。如果哪一天上海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出现了有意思的、不像大型社区100栋房子都长得一模一样的建筑,我们的努力就值得了。这就是在这个27公顷里面做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庭院,不同的建筑类型、空间类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2018年 合作者:涂慧君,刘敏 邓丰 路秀洁 干云妮等

2018年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我和我们建筑系的同事涂慧君老师、刘敏老师等,一起联合投标的做的一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我们就是找到特殊的类型,这个城市设计有很多很多的设计出发点,但是归纳起来就有一句话叫“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因为这个学校培养了一半的民航飞行员,几乎所有毕业生都会飞起来,都会从天上来看他们的学校,看到他们学校就有飞的感觉。当然里面的共享的学生街,我们整个处理当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类型的追求。“雁字回时”,这是我们追求的类型方法。主楼图书馆加主教学楼,后面是这些学院的楼。可以看到在中间的彩色带,是个共享带。

▎上海奉贤新城齐贤工业区城市设计方案

2018-2019年 合作者:朱怡晨 王浩宇等

2018年的奉贤新城齐贤工业区城市设计,我们做这个城市设计的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体现做外形、沿街面有多重要。 我们是做了一条共享廊道,共享空间,把它剖开来,像三明治、像千层糕那样,把中间空间完全变成了一个共享空间。

我们有四种绿化,一个是生态绿化、一个是公共绿化、第三个就是大家可以预定、定制的共享绿化。这一块绿化,不管你在高楼里还在低层里面,你通过预约,你可以把这些绿化的空间变成你的商业的推广、文化的活动、职工的团建相聚等等。另外有一条长的廊道,2公里长,一公里去一公里来,把从上海的去的游客组织到我们的这个齐贤工业区改造的一个美U谷。奉贤的各级领导对我们很鼓励,很支持。

▎ 奉贤区奉浦大道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方案

2019年 合作者:成立,徐旸

2019年我们做过一个工业区的改造,奉贤区奉浦大道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 这个设计和成立老师、徐旸老师讨论了很长时间,城市更新的亮点在于四个共享的邻里中心。当时我们被邀请去参加投标,最后因为特殊的共享院落,成功中标了。

我们做了一条绿廊,进入绿廊相当于搭上了一个快车道,同时能知道离交通站点还有多远。依托万达广场和高架的地铁站来重新做城市设计,里面有一部分是居住,剩下都是企业。总的来说是 一条智慧绿廊,四个邻里方院,八组办公模块,二十座城市院落。

▎舟山花鸟市场

2020年 合作者:成立,徐旸,孙楠,肖国文,孙丽程等

2020年的舟山花鸟市场,基地里面有一条沟,我们就在沟上建了一个共享的桥,这些桥都是可以卖花鸟的小店铺,也是人能够走走的爬山廊。 这是成立老师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里面找到了圆形扇形的空间,把它化为我们形式创作的动力。这在中国的传统的建筑要素里面非常少有。但是我们通过找到了这个元素以后,整个的建筑就架在溪水上,从高到低有27米的落差,然后把它一层一层的扇形的庭院把它组织起来了.这就是站在高处看到的一层一层的屋顶所呈现的这样一个方式。

▎皖江学院图书馆

2020年 合作者:成立,徐旸,肖国文,孙丽程等

2020年的皖江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这个规划是我们跟我们设计院的另一个部门合作的,中间主体建筑做了很多次都过不了关。 城市的主管市长是我们建筑老八校的毕业生,他要求很高,后来我们做了这个方案一下就通过了。为了这个规划我们编了四句诗:书院枕两水,三带迎东风;学府成天地,大道自择中。成立老师又找了一个依据,中国的文渊阁、文澜阁、文汇阁都是图书馆,图书馆有个特点,上下两层为之阁。

我们对于这样一个10层楼的建筑,也把它分成上下,画一个剖面,剖面是像一把椅子一样,下面一半是从前面到后面拉通的,上面一部分只有后面一半,把它空出来就做了一个共享的空中花园,任何师生都可以直接乘电梯或者走楼梯。打到空中花园,不用刷卡进图书馆,这就成了一个学校的风景,这就是一个共享。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一体化设计

2020年-2021 合作者:王骏,涂慧君,徐杰,谭松,刘敏,董正蒙,徐旸等

2020-2021年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一体化设计,是我们2020年中标的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一体化建设。 整个用地3.99平方公里。第一批建设大概100万平米。基地位于陵水县新村港、黎安港之间;南面牛白山之南,就是茫茫南海;中间山牛港,成为自然生态蓝绿核心;北面通过文黎大道对外连接。建设范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海湖田林湾岛生态丰富;整体建设规模宏大、配套完整中外合作做文化交融的新型大学园区。

对标公认的知名滨海大学校园(例如加拿大UBC大学、中国厦门大学等)案例 , 我们提出,要设计成为世界最美的滨海校园。 自然里见人工,现代里有传统,地域中国际化。 通过规划设计,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四步走,呈现出8个设计特色: 人字布局、向心结构、带型功能、远近高低、庭院深深、定制建筑、大气景观、配套齐全。

这个设计里我们讲“大共享小学院”。把这个最好的滨海的景观留给各个不同的学院,但是在学院后面的支撑,是一个共享轴,把所有的公共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游泳馆、操场,食堂都摆在这个共享轴上。通过带型的空间的发展,给各个学院做一个支撑。

这样的城市空间的组织和校园空间的布局必将独一无二,因为它跟得天独厚的海港能够形成对应。我们整个的这个空间里面会有七条绿轴。这是由吴志强院士担任总指导,我和王骏、涂慧君、徐杰、刘敏、谈松、董正蒙、徐旸老师等很多同事共同进行创作,我们整个设计涉及到150人的大团队来共同完成的。特别感谢海南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管理局各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感谢设计联合体全体同事。

▎上海之鱼移动驿站

2020年-2021 合作者:邓丰、宋健健、王达仁、 成立、徐旸、董正蒙等

当代山水跟古典山水是有所不同的,私家园林现在很难有力量去做,皇家园林也不复存在。但是现在有人民园林、大众园林,这是 2021年设计建成的奉贤上海之鱼移动驿站,一个2.5平方公里大的开放式公园。 区领导和奉贤新城公司领导觉得这个公园里面需要一些地景建筑,来增加大家的活动和共享,所以我们就有机会做了一组木构驿站。由昆仑木业来配合设计承担施工。

这是邓丰老师主刀的梨花亭II,它的后面是我们团队一起来做的戏鱼廊。

梨花亭II与 戏鱼廊

这是成立老师主创的观鱼阶。原来是两条20米长的一个木构的装置,现在10米长。虽然缩短了,表现力还是很强的。

观鱼阶

飞鱼橼

这是我们做的不同的伴月轩、三友斋,和博士生宋健健、王达仁等合作完成。还有各种各样的鲁班锁,八个方格子。我们后面还会有十多个这样的驿站,在进入第二批的建造,这第一批已经完成。

伴月轩效果图

三友斋

九宫格(鲁班锁)比较受游客的欢迎,现在小朋友们已经在上上下下在那里跑。里面有一些直播功能,直播间、观景平台、厕所、 VR、儿童乐园、艺术家工作室等等。这就是共享,尽可能的把所有楼梯都放在室外作为全民共享,不用有任何许可就可以爬上去。

生活、共享、建筑不可分离

建筑师总是在找设计的突破口

能被更多人分享建筑是幸福的

我们不难发现共享正在改变生活。人们的习惯会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反过来,生活也在改变建筑打开的方式。其实欣赏建筑是一种很高大上的活动。

2021年夏 奉贤“上海之鱼”木构驿站考察

造一辆很贵的车,普通人不能去接触,但是造一座很贵的建筑,人们是可以接触的。欣赏建筑是一个有学问、有感觉、有价值的东西,相信未来总有一天会变成全民的一种享受。形式追随共享,要为共享提供支撑。

共享应该成为建筑学新的增长点。我们的工作室坚持以共享的名义追求新的形式创新。生活、建筑、人、共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大而言之,可以说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尤其是公共建筑应该成为共享的表率。 公共建筑不能只为少数具有权限的人服务,应该让权限开放得更多。终而言之,要培育建筑的使用者。建筑学不仅是为建筑设计的人、研究的人服务,还要为使用建筑的人服务。

2021夏 李振宇教授工作室合影

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作为一个建筑拥有者,如果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建筑,这是快乐的。小而言之,对于建筑师来说,总是在找突破口。就像画家要找新的笔墨笔法,建筑师要找新的形式语言,要找新的创新材料。 如果我们关注了共享,使得我们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形势。对于艺术家或建筑创作的人来说,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是很重要的。

本文部分图片由李振宇教授工作室提供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阅读:2026
2021-10-09 10:05:4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