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未觉建筑:“硬着陆”后的十年——永不满足,永不退休
    建筑师

    临时杂志 · 2021-02-05 12:41:01

“此时彼地” 是《临时》庚子鼠年的特别专访。

呈现“此时”疫情“彼地”建筑师的反思与感悟。

探讨设计在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此时彼地”第四期嘉宾:未觉建筑

2019年夏,@北京未觉建筑事务所门口

从英国到中国:建筑不需要护照。

临时工: 当初是在什么契机之下决定回国成立事务所的?

张迪 :我刚回国也没有特别明确想要开事务所,开始就是自己试着做些小项目,非常随意的。直到半年后,Jack来中国旅游,我游说他可以来和我一起试试。他回去想了想,没过多久就告诉我决定离职,要来北京加入未觉。其实就是因为他来了,我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那时候很多人给我泼冷水,他们说没见过我这样儿,刚回国就直接开事务所的。我爸说我这种方式叫“硬着陆”(笑)。

临时工 :你们两个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Jack :我觉得西方人不会在意你的家乡和文化背景,它不会成为障碍。我们喜欢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因为这样更有趣。我本身来自英国的小镇,那里其实有点无聊。我和张迪是在伦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读研时认识的。当时我们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房间,为了逃避我自己工作室的导师,我经常躲在其他工作室的房间和不同人聊天(笑)。

张迪 :Jack经常出现在我们工作室的房间,自然就熟了。

Foster+Partners in London "The Graduate Show"

临时工 :你们认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是从巴特莱特学到的“艺术家式的概念叙事”还是福斯特学到的“西方成熟的项目控制系统”?

张迪 :我很喜欢巴特莱特,它真的很开放,各种事情都有可能性。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告诉我说你只能这样,因为我不相信任何事情只有一种方法。学生的阶段就是要开发你的思维,学校不能限制或者告诉你“应该”怎么样。而对我而言真正的建筑师职业训练是在福斯特完成的,Jack和我也是福斯特的同事。福斯特完成的作品永远要比方案阶段的效果图看起来精彩得多,就是因为直到最后一秒大家还是非常执拗于那些细节。

临时工:对于西方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建筑师控制到每一个节点似乎是衡量建筑品质的标准。但中国并不存在这种条件,这种西方控制项目的方式和标准是否已经丧失了现实意义?

张迪:我们回国之后才意识到,福斯特项目中的构造细节大多都是定制的。所以在福斯特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画构造图,画得出来就能造出来。在国内,构造做法不符合材料限制和施工经验的话,工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确实是有一些矛盾,我们一直也在慢慢摸索。这套方法在英国可以奏效,当然有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高度工业化,另一方面也是制度的原因,法律规定建筑师拥有这样的权利,施工不按照图纸做就不能给签字,拿不到钱。这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建筑师在施工过程中的话语权有限。

Jack:在中国实践,我们需要在项目开始前评估当地施工队的水平。如果施工队没有那个能力,而节点又比较复杂,他们会直接忽略掉。虽然没有施工队会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但作为建筑师需要判断实际情况。

下工地

临时工:中英文化差异会不会影响你们融入中国的建筑实践语境?

Jack:张迪和我都对新鲜的概念和想法感兴趣,所以不论是在福斯特工作还是来中国创业,我们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我们不会带着预设进行设计,总是根据具体的项目和客户来想新点子。如果在项目完成前已经知道它会到达哪里,对我们来说就很无聊。对于上一代建筑师来说,也许重复是好的,而对于我们,则希望每个项目都是私人定制。我们也不会纠结建筑的国籍和文化背景。

张迪:建筑不需要护照(笑)。

Jack如果一栋建筑能够在中国土地上实际建造出来,这个事实意味着它就是属于中国的。这与具体的功能和形式无关,打个比方,不一定只有传统的大屋顶形式才是中国的。我认为只要建造活动在此地发生,它自然会成为“本土的”。

 

银川当代美术馆概念图

银川当代美术馆建成后外观  ©IWAN BAAN

忠于自我,尊重现实。

临时工:美术馆几乎是所有建筑师的职业理想,但你们一开始就实现了。银川当代美术馆是个很高的起点,它给你们带来的机会和压力哪个更多?

张迪:Jack说我们就是那种只有一首歌的pop band,之后就不再唱了(笑)。我们是赶上了美术馆项目蓬勃发展的末班车。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好多其他美术馆的项目,可能没有成功地施工完毕,肯定都会有遗憾。但做建筑这个行业的人,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和韧性,心脏要够强,反正耗到最后肯定可以的。

Jack:在做银川当代美术馆的时候,我们曾经很天真地以为到了40岁,完成了五六个不错的作品就可以退休了。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总会想着下一个项目要实现更多,或者上一个项目有什么遗憾要在之后补上,好像永远不会满足。

张迪和Jack参加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开幕式

临时工 :银川当代美术馆花了四年时间完成,第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完成之前,没有人看得见你们在做什么,甚至你们自己都不确定它的结果是什么,会因此而产生怀疑吗?

张迪我觉得建筑设计没有所谓明确的结果,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前我自己也会幻想说,这个项目做了那么久,等到完工开幕的时候一定特别激动,但这种感觉我从来没有过。因为工作的状态总是在不断地调整设计、解决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点让你觉得这个项目已经圆满结束了。老实说我不太愿意去看已经完成的项目,很怕看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不管他人是怎样评论的。其实建筑是特别民主的东西,不管这个项目在哪儿、甲方是谁、也不管设计师有没有名……它是会被公众看到和使用的,大家对他的评价是非常民主并且真实的,某几个人的评论无法左右它的价值。

研究模型

外立面幕墙分块图

银川当代美术馆外部  ©IWAN BAAN

银川当代美术馆内部  ©NAARO

临时工:老鹰画室是未觉成立10年这个节点完成的重要作品,你们认为它和银川当代美术馆相比有哪些突破?

张迪:美术馆是我们第一个完成的建成项目,除了建筑和室内设计,我们介入最多的部分是复杂幕墙的设计工作。但是它的体量相对比较小,功能也单一些。老鹰画室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全方位地把控超过七万平米的建筑体量,建筑、室内和景观从方案一直到施工图都由我们来完成,同时也是我们第一次设置工地驻场办公室。由于施工周期的限制,主体完工后,幕墙、室内和景观几乎是同期施工,这其实很好地锻炼了团队的项目管控能力。

老鹰画室  ©田方方

Jack:银川和老鹰都是以比较独立的姿态立于较为空旷的环境之中,这让它们自然地成为地标建筑,这也是在中国建造的一大特点。日本建筑师擅于通过对规范的重新解读,在小地块玩出大变化,创造新颖的形式。但在中国,重新解读规范并创造形式的空间几乎没有。尤其是对于大尺度的项目来说,建筑需要自成系统,而不只是对周边环境做出回应。况且很多时候,国内项目地块周边的肌理状况通常不是很丰富。

老鹰画室与周围环境  ©田方方 

临时工:如果接到一个不那么令人兴奋的项目,会如何激发自己的热情?

张迪:我们80%的项目刚拿到设计要求时其实都没那么令人激动,因为业主可能对设计预期在早期不会太具体。很多有意思的点子其实都是跟业主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在项目开始时,与业主详细地沟通,了解他的需求以及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在感受他的需求的同时,我才能判断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是适合的。

Jack:为什么我觉得每一个项目都能让我激动?我可能比较容易激动?(笑)很多项目一开始听起来蛮无聊的,我们必须启发业主,在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发展有趣的概念。让一个项目变得“有趣”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有个游乐园的项目,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和细节都是在项目完成前一两个月才想到。

临时工:游乐园这个项目看起来非常大胆,你们是如何说服业主并实现它的?

张迪:这个项目的业主特别年轻,最开始他们给我们看了很多网红风格的照片。我们其实也纠结了一段时间,纠结我们是不是能把控得好,因为要从真正儿童的角度来做,而不一定是现有的“流行”的做法,这个视角其实有点陌生。当时我刚生了小孩不久,所以就经常会观察身边小孩子的行为举止。

儿童成长中心示意图

Jack:如果想要让一个项目变得“有趣”,你得有耐心慢慢地把拼图拼凑起来,而这个过程需要和好的业主来一起完成。建筑师需要很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主动试着与业主发生对话,因为如果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到激动,客户也很可能会对它感到激动。

儿童成长中心效果图

儿童成长中心工地

临时工:在项目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概念或者趣味的同时,成本和时间都会增加,这是必要的吗?也许客户的真实想法只是想要个简单的方盒子呢?

Jack我认为建筑师不应该违背自身的性格和态度。做“盒子建筑”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如果你不是真的对“盒子建筑”充满激情,客户是会看出来的。如果你真的要每天都投入到设计工作,最好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张迪:建筑师不能把自己的概念强加于客户,毕竟那是他的项目和钱。但通常你可以感到客户是想要更多东西的。需要先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比如功能,工期等,同时把我们认为适合的建筑学的价值带进去,否则太自私了。从这个角度说,有些类型的项目设计起来就容易发挥一些,比如美术馆。美术馆的业主可能更愿意接受非纯粹功能性的空间。

临时工:你们认为实体建筑空间在网络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张迪:现在人们经常讲“网红设计”加速了项目的传播度,我觉得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是建立在满足使用者需求上的。我之前看过一个房子很好看的照片,它没有窗户,但我就想这是建筑师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还是业主的要求?另外,建筑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能仅仅只为取悦平面视觉。有的项目确实更容易拍出好看的照片,但有的并不是。一些只是为了拍出好看照片而设计的项目在我们看来其实蛮可惜的,它们可能只是需要再多考虑一下实际使用者的感受,就会变成真正的好项目。


抛开面子,回归本质。

临时工:“内卷”是去年比较流行的词。理论上说,如果每个人的差异性足够大,内卷是不成立的。设计界的恶性竞争是不是也反应了网络时代的同质化?

张迪:其实方案设计只是建筑项目设计的一个部分,后面的工作是真正考验建筑师的经验和专业度的部分,但很多业主意识不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们不太愿意参加竞标,因为我觉得建筑师工作的第一步是先去了解具体的业主,帮他梳理和解决具体问题。做竞赛或投标的话,大家看的都是一样的任务书,没有面对真正的人。很多人就觉得先不管那么多,怎么炫酷怎么来,中标之后再慢慢改,但这其实就在浪费创造力。说实话这个市场的竞争非常大,什么样的鱼都在一个池子里面找食,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

临时工 :如何看待写设计说明时引用和罗列社会学、哲学、艺术、建筑理论和人名的做法?

张迪:设计说明就应该只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说明,就写项目在哪里,做了哪些设计的工作。图纸其实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曾经某个建筑媒体和我要草图,我只找到了支离破碎的半张,然后就只能自己再专门补画一张(笑)。设计草图是设计过程中沟通的产物,工作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会去刻意保留这些东西吧?何况现在的工作习惯也没办法纯粹靠手稿手绘来实现。

银川当代美术馆草图(右下是补画的)

临时工 :创造者面对空白会有焦虑,为了掩饰这种贫乏,会本能地急于去填满它。但是建筑师的成熟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觉得今天的建筑师是不是被信息时代“催熟”了?

张迪:催熟也没什么不好,只要熟了就行呗,就别半生不熟。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你没有办法要求外界条件必须按照你理想中的那样,但你还不能够放弃你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一味地抱怨为什么事事不能如我意,这样负面的心态当建筑师就真的太累了,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让你觉得很沮丧。我记得有一次我听一个人说,他觉得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在机会和限制当中找平衡,我很赞同。

保持诚实,拒绝绑架。

临时工:如今似乎展示给别人的东西才是有价值,其本质是把一切都商品化,包括人把自己展示出去也是把自身变成商品的过程。如何看待独立建筑师需要通过包装和展示自己来获得项目机会的现象?它是否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自我剥削和伤害?

张迪:我觉得今天的建筑师也不容易,又要干活儿,还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商品拿出去吸引人(笑)。每个建筑师都希望碰到好业主好项目,但是过多的曝光就意味着你没有时间去做设计了。那你揽来的活儿,又丢给别人干,你不就成一个吉祥物了么?我觉得这事儿没意思。我自己说实话很不喜欢这样。所以我们一向的策略就是“守株待兔”,就等着(笑)。另外,有时候一些论坛或者活动的主题就有点老生常谈(笑),我们就觉得上建筑历史课的时候不是已经都讲了,为什么还要再拿出来反复说。当然我们对经典充满敬意,但这些话题并不总是具有启发性,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谈论现在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如果是讨论新的东西,比如说新的概念、新的思维方法那就觉得也很乐意参与。

临时工:也许建筑师可以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有很多形式和细节的储备,遇到项目随时调用;另一类是完全根据项目走,遇到新项目就创造新的形式和细节,你们属于哪一类?

张迪:我经常用裁缝来比喻我们的工作,我们为业主量体裁衣,并没有固定的风格。我们总是忍不住在每个项目里都会做些奇怪或出格的设计。有时候我们俩会说这次一定要做一个又快又简单只为挣钱的项目,但这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笑)。

Jack:有个有意思的情况是:你几乎无法选择遇见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而这个项目也许会决定你未来十年能接到的项目类型。另外,一些世界性的议题,比如可持续性,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么需要被经常讨论,因为我们觉得这属于专业建筑师的正常工作范围里的事情,所以这些理念不需要被单拎出来翻来覆去地强调。可持续性应该是建筑的基础属性,不必要被过度讨论。

老鹰画室的环境策略分析

临时工 :你们认为中国建筑师需要挑起延续传统文化的担子吗?

Jack :那可是一个很沉重的担子!

张迪 :对于前辈建筑师来说,他们成长的时代、环境和记忆使他们成为这样的建筑师是自然的。但对于晚辈建筑师来说,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做的事情也会不一样。如果所有人都只关注中式园林、传统建筑……那会有点无趣。其实对于前辈建筑师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并不一定是出于传承传统文化这种宏大的理由,也可能是出于个人化的审美和兴趣,代表着他们的时代。而对更年轻的建筑师来说,他们也该有自己尊重并接纳的审美。

Jack :多样化是必须的!

临时工 :但很多现在的年轻建筑师并没有所谓“自己尊重并接纳的审美”,过高程度的多样性可能反而使年轻建筑师容易迷失方向?

Jack :这其实很正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开放,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人会渐渐将自己的关注范围缩窄。很多人操之过急地让自己的专业方向过于清晰,但其实我认为无论在任何阶段都应该保持开放,而不是做重复的事情。你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保持诚实,才能创造出好的建筑。

“窝儿”艺术装置制作过程

团队介绍

waa未觉建筑由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张迪(Bartlett UCL)于2010年创建。张迪以及其创始合伙人杨杰克(Jack Young) 早期的工作得益于在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伦敦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多年的实践,参与了许多大规模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事务所拥有中国建筑设计甲级资质,是建筑学会会员单位。主创团队除了英国注册建筑师,还囊括了资深的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结合丰富的国内项目施工及管理经验,提供建筑及室内范畴的全阶段设计工作。

waa未觉建筑获得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2015年度新锐建筑奖,2016年度《World Interior News》年度事务所提名奖,2016年WAF文化建筑入围奖,2019年《FRAME》零售空间设计入围奖,2017和2019年《安邸AD》100家最具影响力设计事务所等事务所奖项。2020年AIA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北京分会建筑最佳荣誉奖。2020年WAF世界建筑节评审团推荐作品奖等。创始人张迪获得2016年英国《Architectural Review》年度新锐女建筑师提名奖。并且被多本国际著作发表包括Jane Hall完成的“BreakingGround-Architecture by Women” 以及Austin Williams 发表的“New Chinese Architecture”.

张迪

建筑学学士(Universityof Sheffield)

建筑学硕士 (Bartlett,UCL)

英国注册建筑师,皇家建筑师学会成员

创始人,主持合伙人

JACK YOUNG | 杨杰克

建筑学学士(Glasgow School of Art)

建筑学硕士 (Bartlett,UCL)

英国注册建筑师,皇家建筑师学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联合创始人

* 照片版权由waa未觉建筑授权使用。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临时杂志》所有,

  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阅读:3455
2021-02-05 12:41:01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临时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