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在建筑 | 十院宅
    建筑师

    在建筑 · 2020-12-17 09:29:24

有机会在北京的四合院做一次改造十分幸运,当我们在太阳的暴晒下沿着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第一次进入到院子里,关上大门,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幽静、凉爽、自在,一下子唤起了对传统空间的记忆。日常的生活、传统空间体验、陌生的熟悉感,设计基于这些片段展开。

该项目是位于北京东城区王府井灯市口附近的民宿,隐藏在一条幽静的小巷里,由一栋近年翻建的四合院改造而来,外立面没有改动,看上去与周围民居并无差别,仿佛从中生长出来。翻新建筑保留了原有格局,由两进院子和13个主要房间组成,第二进院子里有两棵大树,春夏时节巨大的树冠将整个院子遮蔽,阳光从树缝中洒落下来,到了冬天,大树的枝桠在砖墙灰瓦上投下交错的影子,成为这里最重要的景观。

改造前

改造后增加的内院

我们没有将这个项目视为完全的商业项目,而是希望用建筑学基本语言,本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积极的智慧的去面对业主所提出的商业诉求。

在寸土寸金之地,尽可能多的布置客房是业主的最大诉求,并且需要在5.5米进深里布置卫生间、客房和泡池。在格局上将13个主要房间中不具有做独立客房的最小的两间合为一间,做出10间客房、1间服务用房和1间茶室。在体验品质的提升上,建筑师将力气主要用在室外空间塑造上。

从客房内院看向公共内院

客房入口

院子是传统四合院居住生活的核心,房间朝向内院开敞,传统木门窗半透明的特点在解决室内采光的同时也给给予了室内一部分的私密性,但新的功能希望每间客房都拥有私密性、良好的采光和可以观赏的风景。因此设计师将这10间客房作为一个微型社区考虑,在原有的两个大院子中植入了十个内院,将原本建筑、内院的空间关系调整为建筑、私密内院、公共内院的空间关系。每间客房都朝向各自的私密内院开敞,再通过私密内院和公共内院分隔墙上的洞口,形成两道景观层次和空间交流。如此原本单一的共享内院成为共享与私密共存、可观可游的多义、混杂的院落群。

改造增加内容

入口前院

入口前院

公共内院

10个长宽各不同的院子分属于不同的客房,最小的院子3平方米,最大的6平方米。院墙高2米,可以有效的避免视线干扰,同时将视线向上引导,在室内欣赏两棵古树。院墙使用传统青砖砌筑,勾缝宽约1厘米,与传统民居砌筑方式相同。

改造前剖面

改造后剖面

公共内院看向私密内院

公共内院看向私密内院

私密内院看向公共内院

公共内院

二号房和十号房内院原为混凝土平屋顶,改造后的内院没有将原有结构全部拆除,而是根据现状在结构上开洞,二号房是窄长洞口,十号房是圆形洞口,水钻打孔机的施工痕迹被保留,光线带着施工的痕迹进入内院。

梅花形洞口内院

私密内院内景

客房内呈现清晰的结构秩序,抬梁式结构的木柱和木梁暴露在砖墙外侧,墙面采用白色涂料,新增加的卫生间高度为2.3米,在结构上与原屋顶脱开,用木格栅相连,设备间和新风口隐藏在格栅后面。

改造后室内

餐厅以及前台办公区向西侧扩建了一部分同时上部加建了阁楼作为员工用房,原有的木结构柱在扩建后位于空间内部,木柱的顶端因为加建由传统构架变成白色吊顶,木柱成为空间的核心,在内外、上下两个维度界定了原有建筑和加建部分。

前台办公室

前台办公室东侧入口

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轴测图

业主对这个项目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东方美人,取自一种茶,我觉得很好听,虽然我们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做设计,但东方、美与这个项目对北京传统空间的尊重和所营造的静谧、朴拙的氛围是吻合的。


设计:在建筑

建筑师 :刘昆朋、黄舒怡

设计时间:2016.07-2016.09

建成时间:2017.01

摄影:刘昆朋

业主:呆住酒店

建造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东石槽胡同

建筑面积:280㎡

阅读:2480
2020-12-17 09:29:24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在建筑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