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云端”之上的杭州,运动中的自然城市
    建筑师

    XCITY城市记录者 · 2022-06-17 20:44:46

我们无以站在高位“俯瞰”一座城市,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在杭州,我们通过对话 10 组建筑师,捕捉到 100 个「杭州切片」,希望能够呈现一座「X-CITY丨城市记录者」眼中的杭州。
本期城市记录者朱祯毅,筑境设计主创建筑师,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他,见证了工业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变。他说我们正在进行并享受着云端生活,但城市依旧有历史与文化,要给云端之下的生活更多一些的新的赋能。本期城市记录者,就让我们追随朱祯毅的视角,“窥视”他眼中的10个杭州切片。
当下的城市需要放置当下的生活,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把自己锁在了“云端”。杭州如同一幅白纸黑墨晕染出的山水画,互联网将其笔触间晕染出的灰空间从沉睡中唤醒。穿梭于临平体育公园,一个介入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到一种以自然对抗虚拟世界、在现代都市文明中找寻自我的亲和力之法,同时,也窥见了一位“炽烈”而“偏执”的青年建筑师的大院十年。

窥视

「窥视外部世界,

同时,窥视内心。」

临平体育公园-彩色跑道-休息驿站

2021 / 11 / 14  14 : 00

© 筑境设计

现代建筑似乎正在变成一个机器,一个满足人功能的机器,沦为我们欲望的附属品。可我们还是在努力地与自然建立一些联系。事实上,自然是需要人去适应的,人在适应自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仪式、活动,都是对自然的一种正向反馈。

邵兵(建筑档案创始人,以下简称“邵”)本期城市记录者是来自筑境设计的朱祯毅老师,以及城市观察员黄临海老师,他们今天将带领我们转一下杭州临平体育公园。请朱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黄老师。

朱祯毅(筑境设计主创建筑师,以下简称“朱”)黄老师是一位有着独特视角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有一种把你带到现场的魔力,像我们所在的体育公园,他都能真正拍出建筑师想要表达的效果。

© 筑境设计

邵   你俩认识几年了,四五年?

黄临海(建筑摄影师,以下简称“黄”)  大概是 2018 年底的样子。

邵   黄老师以前在南京吧,是什么契机来的杭州?

黄    这个契机要从一个人说起,建筑摄影师姚力老师。我在南京时也是做摄影的,当时我其实没有什么方向,美食、酒店、淘宝都拍。当开始拍酒店时, 我发现一座建筑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继续钻研,我越来越认识到建筑能体现的东西并非是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很深的美学层次。 于是我找到姚老师的一些作品开始研究,于是因为他,我正式进入了这个行业。后来刚好筑境需要一个摄影师,我就来了杭州。
邵   朱老师哪一年来杭州?

朱   我 2006 年来杭州上学。

邵   哪一年进的筑境?

朱   2011年,毕业之后我一直在筑境设计工作学习。

邵   在筑境的十年,是一个节点。你对筑境的了解以及它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朱   我觉得筑境设计对建筑的美感,原创性,独特性有着偏执的追求,公司的创作氛围非常棒。

邵   我们边走边聊,我想去看看你的休息驿站。

朱   走。

邵   这个公园里的建筑都非常特别。
朱    公园里面的建筑包含三种类型:分别是健身中心、网球馆、休息驿站。 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就是休息驿站,它就是升级版的厕所。
邵   “升级版”,怎么理解?
朱   里面不只是个厕所,还增加了一些附加功能,例如淋浴、自动贩卖机等等,可以为跑步的人提供冲澡和买水的地方。

© 筑境设计
邵   你用过一个词, “窥视”,窥视内心。 这个厕所有意思的一点,在外面看不到里面,但是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所有的风景, 好像在野地里,是半透明的相对自然的状态,感觉更像是心理上半遮掩,而不是纯粹物理空间的半遮掩的状态。
朱    现在的建筑慢慢变得更像一台机器,它精确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带给了我们确定性的生活。

邵   你是说, 建筑正在成为机器?
朱   是的,我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把人的能量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可以人造温室,可以空调制冷, 建筑越来越沦为我们欲望的附属品,让我们逐渐忘记对自然的敬畏。

© 筑境设计

邵   刚才聊到现代城市里的建筑给你带来一种激情。先请黄老师说一下,你来拍照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黄   第一反应是很新颖,感觉它不像是一个厕所。我不进入到最里面的空间,是没有办法确定这是解决功能的地方。外面的藤蔓长到上面,很有意境,让我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逛的小房子。

© 筑境设计

邵   它其实是带有冲撞性,以及一点小惊喜、小心思、小情绪在里面。突破不规则的这一点让我觉很惊艳。

朱   这个也是我想要的。这座建筑是一个受庇护的自然场所。 

© 筑境设计

晕染

「似断非连的,

无用空间创造庇护感。」

临平体育公园-休息驿站

2021 / 11 / 14  14 : 15

杭州,一座以自然山水为底色的城市,人文的历史和故事像一滴墨水一样,在其自然山水的底盘上晕染开来,产生了很多“灰空间”。建筑和自然的晕染,在设计中应该是对场所,以及人文、地理信息的反映。

邵   请朱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厕所的设计理念。

朱   我们对整个公园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一个概念:晕染。在这个房子里,建筑的功能是墨,自然是底,休息驿站就像一滴墨水滴在自然的基底上,缓缓向外扩展晕染开。

功能空间与自然交融后产生的一些“无用”角落,实际上是就是晕染中的“灰”,它看似是一些陌生化的空间,而实则可以发展成为游客乘放多种行为活动的小容器,为建筑的使用增加了弹性。

© 筑境设计

邵   晕染是一个贯穿你所有建筑的设计切口吗?

朱   我认为“晕染”这种状态特别适合诠释杭州——这个城市以自然山水为底色,人文的历史和故事像墨水一样,在自然山水的底盘上晕染开去,产生了许多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空间和故事,让这座城市呈现出非常有趣多元的状态。

© 筑境设计

邵   现在互联网在云端补充赋能,集合了很多城市的地理信息、活动信息、文化信息,可以根据云端的信息定制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对整个城市或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变化。

© 筑境设计

邵   杭州的地理条件自然状态和人文属性的基底都非常好。朱老师曾经说过理解杭州有三层:一个是现代快速的节奏,一个是原来的自然景色,一个是时间状态里的人文属性,我觉得“晕染”很好地把这三个东西放在一起。黄老师是怎么理解的?

黄   我首先想到就是开放,西湖和杭州之间相互是开放的,融合在一起,边界性很弱。

邵   其实是允他者介入的,或者允许自己介入的一种方式。建筑恰恰是这样一个被晕染、需要晕染的行业,建筑师也是这样,互相渗透。

围合内外(下图 © 筑境设计)

邵   我觉得晕染是一个很柔软的态度,可以允许你来,我也可以去。

朱   本质上解读就是功能的复合,空间的交融,具体展现的方式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文化而异。 

© 筑境设计

邵   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感觉这座建筑是“退”的状态。建筑不是抢镜头,而像做了一个半透明的墙在每一处,但是该有的功能要有。它不张扬。

黄   它是相互融合,不能断开只看建筑。

朱   所以两个之间的平衡要做好,既要融合又要个性化。

飞地

「承载一切,

昨天、今天、明天。」

理想菜园

2021 / 11 / 14  14 : 35

建筑不是因为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景,而是因为跟自然结合,在其中能够产生不同的体验。当大量人涌进城市之后,会发现需要更丰富、更多元的城市生活,于是我们开始找我们需要的地方。

邵   原来我们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缝隙里的空间,因为缺乏规划,或者说没有提前认知,那些剩下的空间,我们又起名叫“飞地”。

朱   因为城市化进展太快,里面的飞地没有跟上节奏。

邵   这个很正常,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想得清楚,留下了很多问题。

朱   我认为这是一个挑战,留下的飞地正好可以让我们慢下来思考,城市需要什么,市民需要什么 。

邵   这片飞地恰恰成了人民生活的聚集地,上次我们来也是周末,人特别多,但是今天人更多,这里还有搭帐篷区域和一些农场、菜园。

朱   这块是理想农场的菜园,市民可以认领菜地在这边种菜,有人帮你打理,平时有时间了,你也能过来体验一下劳作的感觉,挺有意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事情都是以结果为导向,效率优先,极尽压缩过程。 

邵   这一点说得很重要,看到生产结果和参与生产过程是两件事。

朱   这个理想农场的经营模式,把我们重新带回到土地,唤起了积累在我们基因里劳作的记忆。

邵   因为城市化人们都涌进城市,其实我们在城市的那段时间可能没有想清楚我们到底怎么在城市里生活这件事。现在大量的人涌进城市之后,会发现原来需要我们更丰富、更多元的城市生活,我们就开始找我们需要的地方。所以这是设计师或者跟城市管理者有很大关系。

朱   是的。建筑师可以充分的介入城市规划、项目策划、项目运营等等阶段,在更高的维度去组织、策划多彩的城市生活。

邵   你们俩都是从农村来城市里的吗?

朱   我是,小时候体验过农村生活。

邵   我是在农村长大,我比较熟悉。

黄   其实80后都有农村记忆。

朱   对,农村生活让我学会了很多奇怪的技能,很多犄角旮旯的场所被我们用奇奇怪怪活动重新点燃了。

失重

「在云端,

何以克服失重。」

奇遇稻田-铁路之下

2021 / 11 / 14  14 : 55

“云端城市”将一切变的很轻,我们都处在失重状态。然而,云端应该是增强现实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地。因此如何将云端同自然结合,将成为新的挑战。

邵   我们从工业时代到机器时代,其实是经历了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过程。当下恰恰需要农耕文明,让乡村的元素更多地进入城市,把飞地创造为能够呼吸的新的空间。

邵   云端城市跟自然城市之间是矛盾和冲撞的吗?

朱   我觉得这个矛盾并不存在,问题在于怎么利用云端城市去改变我们的生活。VR是虚拟现实,AR是增强现实,云端应该是增强现实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地。

邵   是的。它不是目的地,也不可能代替现实,但可能是我们经过的一个过程。

黄   虽然按快门时间短了,但是你按快门时候里面的思考变多了,必须要去对这个画面做解读,我从实际深入以后,感觉没有太大的冲突性。

邵   虚拟和现实之间,你觉得是博弈状态,还是仅仅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现象?

朱   是否博弈我认为取决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很多人会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完美世界,把精力和时间耗在里面。也有人把它变成增强我们现实的工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邵   好像因为互联网的出现,现在很多东西变得比较轻,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甚至是亲人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都会变得比较轻。

朱   我们的五感就是千百年来适应环境的产物,有了互联网之后,我们的五感被压缩了,思考的过程变短了,很多情绪比如等待、企盼、疑惑等等也被简化了,好像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邵   或者说在消失,上天赐予你的东西慢慢在消失,但是你不自觉的,有一些感官的能力你不去用了就没有了。

朱   再这样走下去我们就会沦为一个芯片,只需要找到宿主就行,变成了黑客帝国预言的样子。

邵   我最近也在思考,互联网对我们建筑这一行带来什么。比如大家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建筑作品,然而一个项目做得好不好可能就是一张照片的事情。“八秒理论”说,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超过八秒没有点击,或者没有吸引住人,项目可能不会被看到。

朱   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建筑行业的新现象,流量成了衡量一个房子或者一个事件最终极的评判标准,大数据会推送最受欢迎的建筑照片,它的调性、构图、构成、甚至材料等等都会引领设计圈的风潮,很多时候设计师为了自己的作品能被看到,也会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设计而忘掉了初心,这种现象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审美越来越单一化,建筑越来越同质化。

邵   到底互联网就是云吗,还是说云和互联网是两个概念。

朱   互联网是一个媒介,云表达的更像是一种互联网与人类的关系的一种状态。

邵   你上次用了一个词“笼罩”,我觉得你对这个是有抵抗的吗?

朱   有那么点,我们很多的信息都被互联网存到了云端,我们享受了他的便利,就也得接受它的监管之下。

无崖

「以有崖求无崖,

不亦乐乎。」

儿童游乐区

2021 / 11 / 14  15 : 25

边界,其实就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互联网带来了过于嘈杂的声音,在嘈杂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利用互联网来帮助、提升自己,这是一个抉择的问题。

邵   有了“云”之后,你们俩的工作有没有质的改变。

朱   我认为最主要的改变还是存在于认知边界的拓展。

邵   你觉得认知需要边界吗?

朱   不需要,但是现实就是有边界的,人的大脑容量有限。

邵   每个人会给自然设一个边界,你的边界在哪里?

朱   我的边界就是不给自己预设边界,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

邵   黄老师的边界在哪?

黄   我觉得边界也不是自己设定的,我们都在探索自己的边界,有的时候关乎理解,有的时候关乎行动。

邵   可以这么理解,你对自己要量力而行。

朱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态度。程院士的那句座右铭对我影响深刻:“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不亦乐乎”。

邵   我第一次见到程院士,是被他这个人吸引的。他比很多年轻人都要年轻,不拘泥于任何东西,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或许我们现在有点被生活纠缠和烦闷的困扰,但他真的很青春。

朱   建筑师的认知和大众认知之间有时会有鸿沟。我认为你所说的边界,其实就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因为互联网的声音太多,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收集、掌握。所以你要清醒,利用好互联网帮助你、提升你,这是一个抉择问题。

邵   非常大的鸿沟。

朱   建筑师不能太过于自我,我们得用一种折衷的方式去跟业主分享我们的思考。

邵   我觉得建筑可以公共,但建筑师不是公共的,你刚才说的——我可以有走向公共的心,但是必须允许这个建筑有我在,没有我这个建筑不成立——要保持自我张力。

黄   摄影师跟建筑师有一点共通:虽然都可以公开传播照片,但实际上不是公共的,是有自己本身的张力在里面,不是摄影技法,而是张力的表现。

觉醒

「调和自我,同时,

重塑大众的建筑观。」

奇迹草坪

2021 / 11 / 14  15 : 40

建筑可以重塑大众对这个世界的观看方式,同时可以调整其打开方式。创造一种新的体验,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想法。不断地寻找自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成长。

邵   你觉得现在建筑能给人带来的可能性还有哪些?

朱   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建筑可以帮助大众重塑对这个世界的打开方式,这一点跟电影有点像。

邵   会有业主因为喜欢什么类型来找你吗?

朱   目前没有碰到过,业主找到我们,应该是因为我们公司对美有极致的追求,同时我们还有非常强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邵   对一些新生代公司会遇到问题比较多,你是谁,你做过什么,你为什么能做这件事显得重要。因为建筑公司是需要时间感的。

朱   你说的应该是建筑公司的资历和业绩吧,这是必须的。

朱   在公园里面做建筑,一方面是解决景观化和标志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创造一种新的体验,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目标,一种全新的介入方式。

邵   筑境有筑境整体对建筑的理解,你个人也会对建筑有一个理解,这里面会不会有冲突感?

朱   我觉得不会,我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成为了筑境的一部分,我的理解和筑境的理解是比较同步的。

邵   虽然这个建筑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但是一定有个体的思路在里面,你如何将个体的思想和集体的思想进行调和?

朱   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项目,我对项目的在各个层面的认知在哪里,以及“集体”的认知层面在哪里,我们之间可能会存在信息差。所谓的讨论,就是把所有信息抹平,我们可以在同一个认知里讨论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差异需要找到一种共识。

邵   很多时候人无法做到调和,是因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自我要觉醒,要不断的找自己,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成长。

升维

「升维思考整体,

设计成就空间。」

健身中心-周边

2021 / 11 / 14  15 : 55

从选址到细部的影响力是从大到小递减,所以我们做设计经常性的会需要升维思考,用高维度的认知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更具创造力。

邵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介入的时候,本质性问题会有哪些不一样。

朱   做一个项目之前,一定要清楚整个项目的定位。

邵   谁给的定位?

朱   业主会给定位,我们也会根据项目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朱   一个好的建筑可能会分为五大要素:选址、总图规划、功能构成、立面构成、细部设计。我们其实要在这条坐标上,根据每个项目本身的特质去选择发挥的空间。我觉得建筑师还是要非常韧性地面对挑战。

邵   虽然讲了很多要素,但是我觉得你最后成全的是这个空间。

朱   其实这五个要素都会影响空间,空间只是最后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邵   这里面每一个空间都不是单一存在的。

朱   对,是一个金字塔。从选址到细部的影响力是从大到小递减,所以我们做设计经常性的会需要升维思考,用高维度的认知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更具创造力。

炽烈

「虚拟世界正在摧毁,

内心深处的炽热。」

健身中心-入口/首层

2021 / 11 / 14  16 : 05

有人的地方才有城市,人是城市的灵魂、温度的来源。光的魅力就在于此,其实人对太阳的亲和,以及自然和水,这几样东西远远超出对建筑的亲和力。而虚拟世界正在试图摧毁这种对于自然的感触力。

 

邵   在这里求婚多好啊。

 

朱   圆圆满满,求完婚可以到下面的柱廊走一走,尽头合为一把伞,就是合二为一的感觉。特别是这种下午的夕阳很美好。
© 筑境设计
邵   光的魅力就在于此,其实人对太阳的亲和,以及自然和水,这几样东西远远超出对建筑的亲和力。

朱   当然现在虚拟世界正在摧毁这种亲和力,我们进入虚拟世界再也不需要它们了。

邵   需要的,因为身体对于温度的感知力还在。

朱   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增强我们的现实体验。

© 筑境设计

图源:小红书

邵   黄老师对我们俩是什么感受?

黄   每次跟朱工见面,他都会给我一些新的认识,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偏执和狂热慢慢被拨开、被发现。

邵   偏执,我觉得时不时出来一下挺刺激的,但一会儿就用他社会化的圆滑圆回去了。

朱   感性理性的来回切换。

黄   我觉得你对于人性层次上挖掘理解的比较多。

邵   是这样。或许我对建筑没有那么敏感,但是对人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因为人是有温度的。我觉得建筑师可以固执一点,可以偏执一点,可以由着自己的狂热,那是我理解的建筑师。

© 筑境设计

黄   建筑最终也是以人为本,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以人为本。

邵   这是伪命题,我们今天下午讲的所有都不是以人为本,是以自然承载了人。我们不是把自然搬进来,而是去进入自然。

朱老师今天用自然这个词不下20遍,为什么不断地说,因为这是他在意的,他在创作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空间温度,如何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有温度的东西,把人放进来,让自然也觉得很舒服。

朱   自然大过于人,人永远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 筑境设计

偏执

「建筑如同一座桥梁,

最重要的是稳固和传达。」

健身中心-顶楼

2021 / 11 / 14  16 : 25

建筑师应该是搭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桥梁,把对建筑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传达给人们。因此不需要用完美这个词评价建筑,建筑最高的境界就是能让人感动。当你在建筑面前时,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建筑师想传达的东西。

邵   我很喜欢夕阳,它有退场的落寞感。它的光线并不强烈,但是你可以知道它在。

黄   也有一点点温度。

邵   对,它跟身体的距离是结合在一起的。朝阳会让你觉得刺眼一点,正午就更不用说了,但夕阳就是这个温度,远远地照着你,反而让你觉得跟它建立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

邵   你的偏执体现在哪里?

朱   我会坚持我认为对的东西,建筑师应该是一座桥梁,你要主动搭起一座桥梁,把对建筑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这座桥梁,传递给你的业主。在同一个认知窗口里,有时为了推动项目进行,我也可以会做出一些妥协,毕竟落地才是王道啊。

邵   我觉得可能有完美的城市感,但是不会有完美的建筑。

朱   对,建筑只是一群建筑师针对场地的一次解答,我们能做的是确保这个的答案在我们的故事里是逻辑闭环的。但是对于它的感受,还是会因人而异的。

邵   第一次来这里时,在蘑菇伞底下,我想如果整体柱子再细一点,可能有小时候跑树林的感觉,窜来窜去。或者这个蘑菇是长在草地上更好,感觉更强烈一点。

© 筑境设计

朱   建筑不需要过度解释,设计本身就能传达出他的主题,那才是最好的建筑,我见过这样的房子。

邵   是什么?

朱   斯卡帕的布里昂家族墓园(Brion Family Cemetery),整个参观过程真的是层层解密的状态,我觉得特别有趣,隐喻也特别深刻,对生命的思考,通过了一种建筑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是一种超越文化,超越种族的力量。我相信任何肤色,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感受到斯卡帕对生命的崇高礼赞。

布里昂家族墓园,卡洛·斯卡帕,1968 © 朱祯毅

 

邵   我能够理解你的状态,是狂热又带有生命力的。从第一次跟你接触到现在,我觉得你身上有很多比较炽烈的地方,好像不这样的话你的生命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会觉得自己没有活过的状态。

 

朱   学建筑不只是为了做一个建筑,其实也是教会你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

 

© 筑境设计

交织

「看似平行的线,

终会有交点。」

健身中心-顶楼

2021 / 11 / 14  16 : 45

云端大脑促使我们以更多样化的视角切入城市,晕染让思维方式产生交织,而不是在某一种现代都市文明中找寻自我。在无数条轨道无穷多的交织组合间,找到云端与自然的交点。

邵   每一种人文都有独立的大脑,晕染是让思维方式有交织,我们可以进来、打开,当然彼此间要打开,而不是在某一个现代都市文明的状态中去找自我。

朱   杭州就是一幅水墨画,山水为底,人文为墨,墨水在基底上晕染开,产生了介于黑白之间的灰的地带,互联网在云端赋能,让这些灰空间焕发出生命力。

邵   城市当前处在云端,之所以重提生命感和自然,因为建筑师是最微观层面的介入,每一笔都很重要,下笔除了从容之外,还要有点庄重和谨慎。

朱   有了云端大脑之后,所有的可能性都被放大了,它促使我们以更多样化的视角切入这个城市,体验城市里的生活。

黄   过去从个人角度拍摄,目的性很强。但今天聊完之后,了解建筑师的出发点,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自然、生命、人文底蕴这些也是值得关注的东西。

© 筑境设计

朱   非常感谢《建筑档案》给我的机会,可以重新思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非常感谢临平城建对我们项目的支持,非常感谢筑境设计,我们项目的精神领袖殷总,他的一些高瞻远瞩的想法,让我深受启发。

邵   谢谢朱老师和黄老师陪伴了我们一天,从朱老师透明的卫生间开始说起,最后来到通透的城市界面上,我今天也是和杭州这座城市做了一次小小的“交织”。

本文整理自「城市记录者丨我们在杭州」 2021 年 11 月 14 日的直播对话,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

阅读:2580
2022-06-17 20:44:4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XCITY城市记录者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