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如何5分钟速写重庆?
    建筑师

    XCITY城市记录者 · 2022-05-23 09:43:24

城市记录者 · 第三季
我们「 在重庆 」

在重庆,八日行走,八次过招,八种给养。所得的每种觉知,都是一颗城市“味蕾”,收集着一种混合着“鲜”与“辣”的重庆味觉。“鲜”是这座城市浑杂而斑斓的底色,“辣”是其中令人欲罢不能的触动痛觉的日常。重庆这座城市,以锋利消解、以“杂烩”融合,将到来的一切都汇入自己的“火锅”。

第八日,身处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鲜”与“辣”之中,在重庆生活着的重庆人们,作为此次城市记录者观察重庆的“第三只眼”相聚纬图院子,通过“5 分钟速写重庆”,以及对于何为“第三只眼”的不同观点,共同撰写了一份属于重庆的“城市观察调研报告”,与城市同频共振,和城市一起思想。

# 被记录留存的城市 (时间更正:2022年4月24日)

重庆城市记录者今天的记录,10 年后将成为历史,20 年后将成为重要的历史,30 年后将成为重庆乃至中国的史料,记录将留存永远。

我也在记录,我从20世纪80 年代后期到现在,记录了大概三四十年,更多是影像记录,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不经意拍的很多普通的场面画面,现在都极其珍贵。所以现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都希望留存我的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档案,我当时记录时根本没想到它会有那么高的价值,因为它是很普通的街区、很普通的房屋、很普通的一些街道,但是过了三四十年,它会是珍贵的史料。 所以城市记录者在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向你们致敬。
我觉得重庆有一些地方还没有被破坏,还可以野蛮生长。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重庆就是一个没有规则的立体城市。
# 三角城市 
重庆的城市给我一种稳固又不失尖锐个性的感觉,所以我用三角形框起来,高楼与树林一样耸立在山间,像森林一样,有点黑压压的压抑感,但是人行的地面又时常阳光灿烂,温暖,有人情味。 我没有画长江是因为我感觉重庆很多新的建筑也已经不在乎他了 ,算是我个人的一点小意见和批判吧。
#  重庆,重庆
我画了两个部分,名字叫“重庆,重庆”。 从外部世界来看重庆,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两个印象:一个是高密的城市,渝中半岛高层建筑密度全国第一;另外一个是非常市井的,很也有烟火气、人情味的一种重庆。
实际上我觉得“城市记录”这个词应该是包含多重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影像、图像、视频等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对这个城市进行观察和记录,我觉得对于一座城市的理解,尤其是站在我们建筑师群体的感知、畅想或者创作,其实都是对城市进行记录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建筑设计未来的从业者,能够用更多的用心去观察这座城市,去了解这座城市,最终去融入这座城市。
#  小猪佩奇
这是我喜欢的一些状态——一些是很密的角角落落的东西,一些是很舒展的东西,一些是很刺激的东西。 实际上我对这些东西到底是为什么,以及它是怎么弄出来的感兴趣。我自己是个设计师,但实际上我最喜欢用小猪佩奇的这种状态把它弄出来。到最后我希望它真的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的状态,把之前那些东西藏在后面就可以了。

#  鹰飞之城

我不是做设计的,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但我是在野外生活,可能也算野外设计吧。我这幅画的名字叫“鹰飞之城”,我画了两条江,嘉陵江和长江,是以地图的形式,川东的平行岭谷,这个是玉峰山,这边是南山,所以它整个是平行的,中间有只鹰,名叫“鹰飞之城”。
我觉得城市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应该是融入全球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我其实比较矛盾,一直想逃离城市,但是最后还是陷入城市。因为城市有我喜欢的人,有我喜欢的食物,有我喜欢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未来城市的建筑和生活场景能够更加融入大自然。
#  “八爪鱼”
我画的是刘向晖老师。经历跟邵兵这几次直播,我发现我可以不用搭理他的问题,这也是重庆人的性格,这幅画当然也是对邵兵的有意忽略。
刘向晖老师其实就像一个火锅,有点像我理解的重庆,脑子里一直在冒泡,但是非得拿一个盖子把自己摁下去,一边摁盖子一边在加柴,又很想冒泡,其实跟这座城市内心的火焰感是很匹配的。 所以我画了一个刘向晖老师,也能反映一部分对重庆的理解,所以它不是一个物理层面的重庆,可能是重庆人的一个状态。

#  懵着来

问我一个外地人重庆是什么样子,我一开始是懵的,所以这幅画开始的时候是瞎画的,跟我刚到重庆来一样。 我是三年前到的重庆,重庆话我听不太懂,也觉得这个城市好复杂,做设计很难,地形也很复杂,慢慢地我在尝试从大的架构上认识重庆这个城市,以一个外地人的心态去理解本地的城市和本地的特性,然后我开始慢慢沉静下来,开始画一点山和水,但是发现画这些不够,这是外地人的刻板印象,重庆肯定不是这样的,它肯定会有更多更细微的细节。如果再给我30 分钟,我会想办法再去填一些东西在上面。
#  我的一艘小船
和杨老师(杨冀翼)比起来,我太自由了。求学过程中我学的一直是照明,所以我本来想折一个灯笼,是小的时候妈妈教我的,我可以很熟练得折出来。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折着折着就折出了一艘小船。
对我来讲,重庆在我的心里就像是一片海洋,而我就是站在这个海洋里的一艘小船。它承载着我的梦想,随着重庆的时代变化、所有参与的事情和重庆的设计师们把我推向我想去的地方。
 
#  自律底色
回到我这次的主题:自律与自由,感谢邵老师的启发,我意识到我是本体下有自由倾向的人。 重庆跟我有点相反,它是在一个自由本体下,一群人世世代代的人,几千年以来一直试图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很纯朴地在这片土地上给这个城市带来多种元素。 我想强调一下,这些人大部分其实不是我们设计圈子里的,就是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身边跟设计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实际上是大家一起来给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环境里面注入特定的秩序,然后让这个城市变得非常丰富、特别个性,变得和其他的城市很不一样。
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幸福,谢谢。

#  半城,半乡
这个看起来有点像“白图”,其实不画也是一种办法。这就是我对重庆城的看法。这幅画有很多元素,而且重庆的城市和自然之间有一条高耸而重叠的边界,但是边界后面是什么?
我更喜欢的是相对空白的这半边。因为 我经常喜欢下乡,我喜欢往外走,从我们的自然之外再走出去,看看我们的乡村、我们的村镇,它可能给我们更大的放松空间和可能的一些细节。但是我仍然没有去填它。不管填什么,都不要填中间。这是我对重庆的印象。

#  NICE CITY
我用了我面前的这一把笔,画了一幅涂鸦,没有目的,但画出来可能跟重庆还是蛮像的——没有任何想法,只是通过可以利用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表达一种感觉。我给这幅画起名叫“NICE CITY”,是我现在的一种状态和感觉。

#  "堆叠重庆"
我还是比较感性的状态。这个画中的场景非常真实,这是我们做的住宅高层部分,高层塔体的部分,上上下下去看工地,从那个空间中可以看到楼间,也可以下去到江边对岸, 这就是我理解的重庆,有非常多的角度、力度、挤压感,或者是堆叠感,很丰富,很折叠。

#  两江破山穿城过

我画的是重庆山水格局、重庆的平行岭谷, 我们的城市在山间,当然山也在城市里面,所以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到达这些山。 有两条江,把山给破掉,穿城而过,重庆的生态格局大概是这样。

#  重庆的"根"
在外面我们经常讲“东南西北”,但在重庆都是讲“上下左右”,这是重庆的方向感。我选择了红色,象征着重庆这座城市的热情,又画了一个轮廓线一样高高低低的重庆的地形。画着画着又补充了一个嘉陵江、一个长江,又画了一些顺着江的地形、不同的房子。 顺着这些,我画了一些根出来,这种根的感觉就像重庆的树根,不论是老房子、新房子或者是城市生活,其实都跟“根”有关系 。 这就是我对重庆的印象。
#  跌宕起伏的空间
我心目中的城市实际上是由物理的空间和心理的空间构成的,物理的空间跌宕起伏,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心理空间同样跌宕起伏。 仔细看这张画里面应该能看到四个人,人相对于城市实际上是很渺小的,这就是我的感受。

 

#  在“空白”中创造

我主要是想讲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基本城市”,第二个关键词是“原生空间”,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本尺度”。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人站在江北嘴消落带的老城洞口看整个重庆母城的画面,这个里面的对景就是我们的城市,我希望留白。因为可能是过去的城市,可能是现在的,也有可能是未来的,其实城市的发展都是不定的,变化的与发展的,最终还是得靠我们大家,一起来创造。

#  高高低低
我的画里有一些高高低低的楼,一些山,一些河,或许比较仓促,但这就是我眼中的重庆。    

# 重庆即“我”,“我”即重庆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重庆,

重庆是每一个人的分身。

它是你存在的空间,你的存在。

你在其中,

你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读到的、走到的、遇到的、处到的……重庆,

就是重庆,对,也是你。

爱或者恨,或者麻木着这个城市,

转过头来,

那就是你的状态。不,

那就是“我”的状态。

# 山城印象
重庆的城市。真的很奇怪,他可以与天象、乌云、远山、近景一同构成一个笼统的印象。他的城市空间的要素,呈点状分布。星罗棋布点点会形成整个重庆城市空间透气的感受 。

# 可以画上惊叹号的城市

我觉得重庆是一个让人可以画上惊叹号的城市。我主要是以文字来表达,而不是用图。在我的画中,有两个主体:一面是第三季重庆城市记录者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城市记录者、城市观察员,我们自己的小团队,生活在重庆的重庆人,以及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另一面是重庆这座城市,它混杂而和谐地存在着。我认为这两个主体构成了我眼中完整的重庆。

# 看重庆三眼,便会爱上它
何智亚
“第三只眼”是什么?我用另一个逻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重庆这个城市,第一眼你可能懵懵懂懂,找不到感觉,感到迷茫;但是第二眼,你就会感觉有点味道了;第三眼,你就会爱上重庆。 这就是看重庆的第三只眼。
#  常看常新的视角   田琦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观察,我们始终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城市“贴标签”。但是我理解,不能首先被这个带进去,所以说我还是想抛开第三只眼。
如果说非要用第三只眼来描述的话,我希望它永远是新的 ,它可能是不断地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我们人和城市的这种关系,不断地在探寻这样一种关系,这个城市始终给我们不断的新意,所以我理解的第三只眼是更广泛的,而不仅仅是观察的问题。
# 反观自己     杨宇振

之前拍的视频预告片(城市观察)里已经讲过。“第三只眼”我的理解是alternative perspective,也就是另外的一种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日常。不麻木于日常的往复重复,能够既在其中又能够脱离出来,反身来看自己的行动,也许经由这样能够有一点自我的意识。这是新可能的开始。

# 叠向维度 覃琳

我们知道,传说中的“第三只眼”也没有长在外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心中的“第三只眼”,比如你是重庆的一位网约车司机,那么你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接单后,导航说这一单的乘客距离你 500 米,但是实际上你开过去可能需要3公里,因为重庆是一个叠向的、竖向的城市。我想,这也是一种认识城市的方式。

#  “打望”  黄耘

"第三只眼"一一在我看来,你们试图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看重庆,或者是可以从一个低于膝盖的角度去看城市空间的细节,或者是一个很高的地方去看重庆的层次。但是我想说的是,您能不能正常点,站起来,用人的视点是看重庆一一她是很美很诱人,你们要克制自己,不要用第三只眼“打望”我们。

# 地球之眼 星巴

其实重庆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起点,因为 当年我是从重庆走出去到非洲,在重庆的时候只有两只眼,然后到了非洲,我有了第三只眼:我开始站在人类起源的地方,站在地球的角度,反过来看中国、看重庆。 跳出了重庆本身盆地的意识,来了解山水之城的内涵,我觉得更有意思,更有乐趣,也更有意义。
# 有别于常的批判性目光
 李向北
第三只眼有别于我们平常惯用的这两只眼,也许它有某些不同的角度,也许它有某些“深度”。所以有别于惯常的眼光,带有某种批判性。 十多天前,第一次接触“第三只眼”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准备,十多天后,再次审视我当时应急的回答,我觉得也许我说的是对的。
# 女性&景观设计师视角 
李卉

我理解的第三只眼,可能是女性视角以及景观设计师的视角。对一个空间的定义、对一群人的共识和对这个群体的理解可能有更多元的视角。

重庆的景观界比较圆融,大家之间的包裹度蛮像重庆山水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山地视角来看,其中的角度蛮多样的,在很多缝隙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纪录片《绿色星球》里面讲到的,不要看每一个植物似乎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实它下面的根系有非常多的联系,甚至一棵树死掉了,但是它的营养可能会供给到其他的植物上去,会分解整个体系。其实大家都在滋养着同一个营养盘,这个营养盘里具有互相之间的电脉冲等各种联系。

# 最舒适的生活状态
  高静华
我眼中的重庆设计师群体,都活得很真实,很接地气。 无论是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平时大家交流起来都是比较松弛自在的状态。大家在营造这样一个场,而没有很刻意地一定活在别人眼里,被行业标签化,更愿意寻找最舒服的状态。 我觉得重庆建筑师这样的一个群体也可以折射出重庆整体的生活状态,或许他们就是重庆的第三只眼吧。
    
# 像孩童般看世界  
褚冬竹
我们头上长的这两只眼睛,伴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看过很多好看的东西。我们从一个不专业的人,慢慢地好像拥有了一点专业的技巧,但是同时也为自己的眼睛增加了“专业”这一层隔板,你看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了。简单地说, 我心目中的第三只眼应该是去掉“隔板”的,像孩子一般的眼光去看一个东西。
# 闭着眼睛,也能看见
魏皓严
我直观想到就是二郎神杨戬的那只眼,在额头上,但是人不可能有这只眼,否则物种就变了,说明大自然控制物种很严格。如果乱想的话,就是闭着眼瞎看,或者说自己在看一些自以为自己看到了而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可能就是第三只眼, 我觉得人用双眼能看清就很不错了,先用双眼看清吧。
# “天眼”   李舸
听到第三只眼时,首先浮现在我脑中的图像就是西藏佛教画像上的第三只眼:天眼。 佛教讲“一沙一世界”,或者说这个世界就是佛的一场梦,人人又皆佛。其实第三只眼就是每个人感受不一样、角度不一样,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这或许就是观察的眼睛,可能是生活,是一种感受,小到是吃一碗重庆小面的味道。


# 本 真状态  刘向晖
我顺着刚才李舸讲的来说,“第三只眼”是典型的佛教中所讲的修炼以后能打开的眼。那只眼在佛教里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有深有浅,管这个管那个,五眼、四眼都有。千手观音有很多眼,它代表着欲望。 那“第三只眼”可能是禅宗修炼回到一个极本真状态的那只眼。
           
# 纵深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审视 
余水
在我这个年龄阶段,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集中于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并没有时间真正意义上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当有了某种机会某个时刻的暂停,我往回看的时候,自己经历的事与物,以及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改变,还有所做的项目前后的林林总总,都会反映在一个统一的概念上——时间。 对我而言,第三只眼更多是一种纵深时间维度上的自我审视。
# 发问的人  李未韬
上次这个问题被你(邵兵)问蒙了,后来回去我想了想,今天突然有了答案。我明确知道你说的这“第三只眼”不是来自于佛教。其实人没有第三只眼,提问的这个人,他在看着我,所以 提问的这个人就是第三只眼。那只眼在看着我的时候,逼着我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得用我这两只眼更好地看这个世界 ,这是现在我对第三只眼的理解。
# 无相,有争  李博
我今天在来的时候,我给未韬说,我觉得邵老师适合在庙里做禅师:施主你知道第三只眼是什么吗?施主说,不知道。佛教里面挺喜欢做名词上的争论,很多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名词,会有很多解释。逻辑学毕业的禅师会问我: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在哪,我也不知道,也有可能禅师把他的两只眼闭上,把我晾在那不告诉我。也有可能说第三只眼是开始,一只眼是心中一念,或者一只眼是一个世界。 有时候抛出一个名词大家去定义它、争论它,定义什么不重要,更多是引起思考,或许这才是“第三只眼”的意义。
# 双眼之外   杨冀翼
我觉得邵老师这次选的“第三只眼看重庆”,这个题目本身真的选的挺好,还要再夸一下。之前杭州城市记录者的题目用的是“切片杭州”,是对客观事物的解析。而“眼”本身是人体的一部分,它是人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因此注定是感性的。这个词跟重庆本身的特质特别符合。
那么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数数的方式来体会—— 当我们闭上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这时看到的重庆就是你在用三只眼看到的重庆。
        
#  “执此肉身于山城”   
段然
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我觉得第三只眼不应该只是去看,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觉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看重庆的第三只眼,来源于我对这个城市的感情。 当年毕业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写下“执此肉身于山城,在山城中虚度光阴”,我想,这就是我的第三只眼吧。
       
# 多一层维度   魏豪
每个城市的参与者都可以是“第三只眼” ,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探索和思考。 就像我们的名字ds4,我希望在设计三维空间时可以多代入一层维度,具体是什么也没法定义 ,或许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解读,也可以是当时我自己的情绪,也有可能是我很喜欢的某部电影,或者是一种批判,当然也可以是赞美。
# 历史和时间   孙思
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比较空泛的问题。但是非要我说的话,我觉得第三只眼可能是历史、是时间,包括那天爬南山黄葛古道所看到的那些即将被毁坏的历史建筑也好, 我觉得它可能相当于是一个历史的注脚,你要知道你从哪里来、历史是什么,你才知道你要往哪里去。
#  奇观城市的眼睛
  邵兵
虽然无法非定义重庆这座城市的野蛮生长,但城市记录者一直在以极不规则的方式记录这个时间段的城市状态,所以这次直播行走的过程非常刺激、非常过瘾,在这里我们试图想做个“八爪鱼”的状态,吸收更多给养。
其实早就有了“第三只眼”,我觉得和未韬说的不一样,我有爱,这或许是我的利器。因为爱,荒诞一点也没关系。 其实 第三只眼根本没有依据,我们本身也没有第三只眼,每个城市的形式我也在和城市记录者们一起探索,各位城市记录者和观察员老师就是我们借以看城市的第三只眼。

城市记录者的活动,似乎是来到一座城市,“打浑”一下就走。但是我们觉得突然干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大家认真对一个看似荒诞,又感觉好像是不一样重庆的解读。但为了这样一个行为,我们整体走了一个月,看了近三十个城市发生场,连续直播了八天。
城市记录者这个栏目本身没有“排位赛”,我们希望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朋友们都可以进来玩。 其实在重庆,我们没有说必须要达成什么结果,或者一定要收获多少知识,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认真探讨了一次“重庆是什么”,一定是不虚此行的。
以这样一个时间段来经历的时候,正如何智亚老师所讲,其实 留下了时间,留下了空间,这段时间无可替代,这些人也无可替代,我觉得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一个收获,非常感动。
谢谢这次“第三只眼”,我们也爱上了重庆。

阅读:1446
2022-05-23 09:43:24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XCITY城市记录者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